2008年12月18日 星期四

Money - 刻度的故事(上)

小時候,第1次知道世界上有「錢」這種東西,對於1個孩童幼小的心靈是很大的衝擊。從有意識以來,習慣我肚子餓了,父母就會讓我吃東西,口渴了,就會有水給我喝,不知道這些都要用一種叫「錢」的東西換來。

【從國小談起】

國小時學會的幾個英文字大概就是Good morining、Thank you、Goodbye、Money以及一些不雅的詞彙,在國小1、2年級那年紀,金錢的最低單位就是1元、2元,去雜貨店買糖果:1顆1元。

那時口袋中有1張50元紙鈔就會覺得自己是有錢人。

到了國小3年級以後,每個年級對金錢的單位隨著年齡增加,也轉換了刻度。打1次電玩是5元,渴了買冬瓜茶是10元,1包乖乖是5元,到了國小6年級,買小虎隊的錄音帶要150元,算是首度突破100元。對於小學生而言,原本「錢」等於「硬幣」,現在加上更高級的「鈔票」,總是有自己「升級」的感覺。

那時去學校口袋中有張100元鈔就覺得自己是有錢人。

雖然買其他東西要更多的錢,例如註冊費、買教科書、買書包...等,但這些大致上是父母付掉,我並不需要思考我家有多少錢,有沒錢讓我繳註冊費這類的事。倒是那些可以自己運用的錢,1週若有100、200元,那在同學間算是可以炫耀的事情。

【國中時期】

到了國中,money的刻度又提升了,以50元、100元為單位,下課去補習要吃晚餐,跟同學去喝個珍珠奶茶加上一些零食、鹽酥雞,去書局買個有周慧敏、酒井法子圖案的墊板或放在皮包的小照片...等,都是這價位。

這年紀,口袋中有200元,就會覺得自己是有錢人。

國中時也會買漫畫,那時流行的有少年快報、寶島少年,這是我每週所期待的精神糧食,看七龍珠、幽遊白書、破壞王、金田一...等每週的最新發展,是我們那時國中男生的溝通話題。1本約50元,單行本漫畫1本約是55-60元。我從那時很愛看漫畫,因為能把自己埋身於漫畫的情境,而可以暫時不用管現實生活的種種,當然這種事情只能暗著來,那時都很怕導師搜書包。

【高中時期】

念高中以後,功課壓力更重了,補習補的更多,在外面的時間也增加,逛唱片行也是一種減壓的方式,存零用錢買CD在那時對我是重要的期待。下課後到補習前先去吃晚餐,然後去唱片行聽音樂,試聽有擺出來的CD,然後開始縮衣節食,當時1片CD約320元,後來燒錄器出現後CD的價錢就提高了。高三最常去齊柏林還有北榮教會後面的海力,但這2個地方我上大學後不久就收起來了。齊柏林大約都會擺10張CD讓人家試聽,我在那裡聽Kenny G、搖滾麥克、Mariah Carey,還有一些發燒片、New Age的音樂,大概喜歡的CD中有1/10是有能力買回家聽的。

高中時,用錢的單位大概是200、300元,朋友生日送禮物,一些高中生交際互動的開銷約是這個數目,當時總想以後上大學要自己打工,自己賺錢,就能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存錢、期待的過程,可以維持蠻高的興奮感。

在那時候,如果口袋中有500元就會覺得自己是有錢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