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5日 星期二

「最愛」觀後感

本片導演的專訪:專訪

(有點詭譎的電影海報...)


在還沒念神學院前,那時還在台中,有個晚上與阿敏一起看公視的節目「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每一集從一個角度來報導中國大陸一些很深層且底層的現象,其中一集談到「愛滋村」,一個村莊中的人因為捐血可以得到錢而拼命賣血,但在衛生觀念缺乏的情況下,全村共用一個針頭,所以一人得愛滋,全村得愛滋。

(英文版的海報~標題與中文版的不太一樣,據說一開始的名稱叫「魔術外傳」)

這片一開始是由一個小男孩的死做序幕,他是得了愛滋而死的,村子裡稱愛滋為「熱病」,因為愛滋的併發症其中之一就是覺得身體很燙。主角(郭富城)名叫得意,就是他哥哥(名叫齊全)讓村子裡的人去賣血的,齊全一直禁止弟弟去賣血,顯然他知道這會得到病,但他弟弟就偷偷跑去別村賣血,結果也得了愛滋。

後來村子裡面確定已經得到愛滋的人,通通集中到一個暫時沒使用的小學去過集體生活,大家都籠罩在「明天不知道我們當中哪一個會死」的陰影中,這片選的地方風景非常美,但刻意選在冬天拍,所以風景的「輪廓」美極了,但「色彩」卻是冬天的陰灰。

片中有一個新人加入這個「熱病群體」,就是章子怡飾演的商琴琴。郭富城飾演的趙得意當時有自己的妻小,商琴琴一出現時也是人妻,但當他們兩人因患熱病而到小學後,熱病阻絕了他們跟原先家人的關係線,卻將原先沒關係的人,因為罹患熱病的緣故,而牽起一條新的關係線。

他們兩人在一起了。


在民風保守的農村,這兩個有婚約在身的人當然是被罵個豬頭,但因為他們兩人都有熱病在身,所以沒有人敢對他們太粗魯,怕因此被傳染。後來在小學的熱病支持團體也解散了,大家各自回到自己家。

接著他們兩人各自解除與元配的婚約,並與對方結婚。只有熱病者能完全接納熱病者,他們因為患病的緣故,與沒有患病的親人朋友全都隔絕了,得意的哥哥要拿東西給得意還用丟的,甚至激問他幹嘛不早點死,要這樣拖著大家都難受。

儘管受到哥哥羞辱式的對待,郭富城飾演的得意在片中倒是挺陽光的,沒有輕易地因為愛滋的緣故而愁雲慘霧,他具有農村男孩憨厚的特質,有股傻勁,是他主動向商琴琴提議乾脆來結婚的。

不過在結婚的這件事上,倒是商琴琴展現出行動力與創意。得意想要結婚,是因為想要「名正言順的在一起」,他想的是婚後的生活(儘管時日無多),但商琴琴卻花很多功夫在婚禮本身的籌辦上。

首先,商琴琴穿了個大紅,就如海報所看到的,她也去買了一堆喜糖,拉著新婚丈夫走遍全村,逢人就送他糖果。雖然大家看到是熱病患者都嚇的快閃人,但卻絲毫沒有降低商琴琴到處發喜糖的熱誠。

(到處發喜糖,男女主角的紅色衣著與灰階背景成強烈對比)

有一幕是他們兩人到同是熱病患者(黃鼠郎)的家去發糖果,黃鼠郎以前也是在小學的支持團體,他的併發症已經有點嚴重了,門一打開,就像是個活死人來開門一樣,他的臉沒有血色、沒有表情,與商琴琴一身的紅衣、一臉的笑容、以及在手上的結婚證形成強烈對比。黃鼠郎關上門,覺得這兩個人到底在搞什麼。趙得意從外面把糖果往裡丟,黃鼠郎撿起糖果,進了客廳,分一半放在已過世太太的照片前,另一半自己吃。黃鼠郎吃了,看著自己與妻子的合照,他哭了。

有多久了,沒有人敢拿東西給他吃,且愛滋患者也沒有什麼閑情逸致去買糖果吃,他竟然在生命的末期吃到了糖果,是來自以前的熱病支持團體,那種「嘴巴裡面有甜甜的東西」,這是來自人類最小時候的期盼,就在他生命最後的終結時刻,透過趙得意與商琴琴,他重溫了。或許他在那時也想起自己與妻子結婚的事情,他們也是分著喜糖給來祝賀的人。

這片的賣點當然還是在郭富城和章子怡兩人,旁白(就是片頭過世的小弟弟)說,他們兩人婚禮辦的太囂張,所以上天「出手」了。他們四處去展示結婚證及分送喜糖的當晚,得意的併發症嚴重化了,全身覺得很燙,商琴琴以妻子的身分在旁邊照顧他,拼命幫他拿毛巾泡水然後拿來冷敷得意,但還是絲毫無法減輕他的痛苦。

後來商琴琴乾脆自己全身泡到冷水中,冷的要死後跑去床上,用自己冰冷的肉身去幫丈夫退燒,其實商琴琴自己本身也是熱病患者,突然後泡冷水的結果,第二天她猝死了,丈夫卻苟延殘喘的存活下來,之後恐怖的是趙得意去拿柴刀自殘自殺,也許他覺得商琴琴的猝死是他的錯。

商琴琴死後,鏡頭帶到他們的結婚證,然後導演重現他們結婚的一個隱藏性情結,是之前影片在描述他們結婚時沒有提到的。商琴琴拿著結婚證,在黃鼠郎家門口,重複三次念著:「趙得意、商琴琴,自願結婚,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關於結婚的規定,發給此證」。

念第一次時,商琴琴音調高亢,喜悅溢於言表,她同時扮演了新娘與證婚人的角色。

念第二次時,趙得意牽著商琴琴的手,他們四目深情對看,這次唸到後段時,商琴琴勉強撐起笑容地哽咽了, 趙得意也哭了。

念第三次時,商琴琴的聲音抖的更厲害了,斷斷續續地唸完第三次,儘管在情緒崩潰邊緣,但仍撐著笑臉唸完。

最後商琴琴拿起結婚證,用手指比著兩人,口裡重複「趙得意、商琴琴」,此時趙得意也露出純真的笑容。似乎念完三次,他們終於相信這是真的了,他們真的結婚了。

(我覺得章子怡詮釋這角色詮釋的很不錯)

最後口白說:「因為有了紅本本(結婚證),他們就可以廝守在一起,溫天暖地的好!」雖然郭富城和章子怡這部份是進入到結婚,但我仍不覺得這是愛情戲,反倒是感受到他們兩人對生命的執著。



由於自己不是什麼專業影評人,故無法給予專業的評價,但感想仍是有的。

在觀賞這影片中,最觸動我心的,是熱病患者的心靈世界。他們因為患病而與原先的人際關係阻絕了,後來他們一起集中到小學成為互助團體,彼此間卻仍有摩擦嫌隙,甚至有偷竊的情況,就跟一般正常人的社會沒兩樣。後來因為有個人死在房間,所以他們都不敢進去睡,互助團體因而解散。

對於村子中沒有患病的村民而言,他們最大的期望,就是這些熱病患者快點死,他們甚至完全不避諱在熱病患者面前談論他們死後財產的分配問題,因為這些病人存在的一天,就代表這村子仍被熱病陰霾籠罩著,或許他們心想:「若熱病者全都死了,熱病也跟著他們一起進墳墓了,村子可以重新開始!」

對患病的人而言,他們仍想要為自己人生想要做點事,別人對他們的人生不期待,他們自己仍抓住如風中殘燭的光火,做些事情來體驗自己「仍活著」:

糧房嬸賣力追趕一隻偷吃米的豬,還因而重摔一下,大概因為太過激烈,身體無法負荷,之後就過世了。

大嘴哥哥總是拿著電池式的擴音器,盡責地宣導與報告,他在糧房嬸的送葬隊伍中巧遇商琴琴,他說:「我的擴音器電池快沒電了,而我也快沒電了~」之後他也過世了。

瘸撕與黃鼠郎兩人把小學的公物搬走,並且接受趙齊全的委託砍伐樹木做棺材,趙齊全允諾給他們兩人最高級的、內部用真皮「裝潢」的豪華棺材。

趙得意在鐵軌上跑給火車追,藉此討商琴琴歡心。

老疙瘩伯伯偷了商琴琴漂亮的紅色絲綢外套,為的是給自己的女兒當嫁妝,他年輕時曾允諾太太要買一件這樣漂亮的外套給他,但幾十年過去從沒實現,現在女兒要結婚了,希望在死前將對妻子的承諾轉移在女兒身上實現。實現後果然就過世了。

患熱病的人,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生命將盡,每個人也都賣力地在活著的時候做一些事情。

這種「做些事情來感受自己仍活著」的思維的最極致表現,就是男女主角的結婚!對一般人而言,婚姻被期待是長長久久的,對於患熱病的人而言,只能做一些短暫的事情以尋求剎時的快樂,因為他們很快要死了。但男女主角竟然做了一個「面向未來」的事:結婚。結婚是兩個人身份的改變,是「從今以後」兩人要照顧彼此的承諾。然而對於這兩個人,他們還有「以後」嗎?他們兩人用行動宣告:「或許事實上我們很快就死了,但我活著的一天,我就要做『有以後』的事情!」讓自己的人生每一刻都過的像「有明天」。

因此他們用極「招搖」的方式宣告自己的婚姻,他們穿大紅,費盡心思去拿到兩本正式的結婚證,上面真的寫了他們的名字,貼了他們的照片,這是正式的法律文件,不僅如此,他們還帶著喜糖到處去宣揚這件事。有一幕是商琴琴拿著結婚證告訴村民:「你們看,這是我們的結婚證,跟你們的一樣!」

(結婚證)

「跟你們(正常人)一樣」,是這群人內心中最深層的渴望,他們也都知道回不去了,這病沒藥醫的,儘管如此,他們仍努力去做跟正常人一樣的事。

這部片對我而言,最大的感受是:「活著」的力量是極大的。而要讓「活著」成為一件展露生命力的事情,需要的是「具推進性的思維」,片中男女主角儘管不知道自己死期何時將至,但活著的一天,就要面向明天,活的好像明天仍會出現,所以要為明天做規劃。

雖然此片有點沈重,但可以細細感受每個角色對生命的詮釋。

2011年10月18日 星期二

青年牧者退修會

距今剛好一個月前,Asia for Jesus舉辦了這個青年牧者退修會,我們學生牧區的4位傳道人從高雄到台北再去宜蘭,雖然到的時候已經將近十點,但還是很開心可以出外去一個地方。第一天晚上我們剛到時,他們聚會已經完了,我們只跟的上去羅東夜市,不過也很開心,因為因此認識了不少其他教會作青年事工的輔導。

(久違了,台北)

 這三天的行程排的很鬆,第二天晚上的聚會是讓每個地方的青年牧者都上台分享,分享自己 所作的青年事工,以及需要禱告的地方,然後大家就一同上前禱告,現場好多青年牧者哭了,我猜一來覺得感動,來有認識一些「同伴」,二來大概也是在這一群同樣服事年輕人的牧者,大家比較敢敞開自己,談自己的軟弱之處。

 (釣蝦是考驗耐心的活動)

現場可以感受到這個退修會的目的並非在「傳授技巧」或者「異象傳遞」,而是在青年牧者的連結,讓大家「彼此認識、熟悉」。因此很重休閒,我第二天下午與子甯加入釣蝦團,第一次去釣蝦,超興奮的,不過整個下午我只有釣到一支~

 (結束時大家互流聯絡方式)
從7月畢業至今快滿4個月了,我覺得在教會服事就像是兩棲類,無法一直在陸地太久,也無法一直在水中太久,一定要找個「做另一種呼吸」的地方,在武昌教會全職服事的同事中,有人的「呼吸」是去營地退修;有的是去一個風景美麗,可以吹海風的地方,在沙灘上狂奔;有的是一口氣租3片DVD回家看一天...總之~每個人都有自己「呼吸」的方式。

(玩水也是一個很不錯的「呼吸」!)

參加完這個退修會,我的感想就是:這種退修會多一點不錯,特會...還是特別一點好(意思就是不要太常來),如果教會規定凡是舉辦一個特會,就讓同工參加一次退修會,這樣好像不錯喔~哈!

Canon Powershot Pro1(實拍篇)

在實拍方面,由於之前的隨身機是Canon Powershot G3,所以自然會拿pro1和G3做比較。最直接的差別就是400萬畫素提升到800萬畫素,而感光源件從G3的1/1.8吋到pro1的2/3吋是略有提升,但實拍上差別最大的就是原先G3的35-140mm,沒有廣角,也沒太望遠,到pro1的28-200mm,有小廣角也有望遠~實用性大增。

 (台東鹿野車站)


只不過~兩台相機的對焦仍然都很慢,pro1的望遠焦段又更慢了~不過沒關係,因為對焦慢有對焦慢可以拍的題材,可以用心鎖定在可以拍的題材,不會像拿單眼時,因為iso可以調很高,對焦可以很快,所以什麼都可以拍,但也沒什麼時間去思考構圖的問題。

 (微距的能力一級棒)

pro1有「超級微距」的功能,拿來拍不太會動的東西不錯(因為會動的東西~會定不到焦),但是在超級微距功能時,是不能拍raw檔的,我也不知道為何要這樣設計。

(大合照時28mm就很好用了!)

從2005年開始有第一台數位相機到現在,我發現在拿非單眼拍照時,我比較接近「攝影」,會去想眼前的景,我要怎麼「攝影」,拿單眼拍照時卻是「記錄」的成分較大,因為G3和pro1有很多先天限制而無法做「記錄」,最主要的就是兩樣:

一、對焦慢:致命傷,看的到拍不到~
二、iso最高只有400:導致稍微暗一點的地方,快門就很低了

(M模式可以將所有參數都掌握在手裡)

(先把焦定好後等一段時間,看到「畫面」出現後才按下去,畫面需要等待~)

跟現在推出的數位類單眼相機比起來,pro1真的是阿公級的,不過我自己認為,以「攝影」的角度來看pro1,這台是好相機!以「記錄」的角度來看pro1,也是台不錯、勘用的相機~不過真的是很大台~我找了好久才找到一個包包是適合放它的~

 (翻轉螢幕可以從一些少見的角度來拍,是一大利器!但是因為連拍很慢,所以只有一次的機會抓畫面~抓到就感謝上帝啦!)

我現在越來越少拍照了,拿出單眼的時機變少了,所以要抓緊機會把握每次拍照的時機,我努力將「拍照」與「攝影」的距離拉近,前者只是為了記錄,後者是強烈地注入攝影者的意念。

2011年10月11日 星期二

Canon Powershot Pro1(規格篇)

嗚!距離我blog上一篇「攝影之路」的文章已經超過一年了,在華神的最後一年我的快門增加數稍有減少,上一篇文章是「400D快門數破6萬」,原本希望在今年六月前可以突破8萬的,現在大約7萬6千多,來高雄成為傳道人後,拿相機的機會又更少了,我也不像以前念神學院期間那麼有機會拍照,所以~珍惜每次拍照的時間,每按下一次快門,就要把握機會去想構圖、光影、後製。


今年在出國之前有機會拿到了秉彝的Canon Pro1,這是唯一一台有掛上Canon家L標記的非單眼相機,從它的序號pro1來看,Canon應該是想要在G系列跟數位單眼間闢出一條線,但後來數位單眼普及、降價的速度增加了,所以pro系列夭折了,永遠沒有pro2,我手中的這台pro1當初定價可是四萬多元的一代銘機呢!



在這台pro1之前,我的隨身機是Canon Powershot G3,是400萬畫素的相機,放到電腦上看是還可以,但要洗出照片大概不能超過4×6了。這台pro1有800萬畫素,可以洗出稍微大張一點的照片了。

如照片所示,這台的焦段是28-200mm, 小廣角到望遠都有了,非常方便,但光學限制就是鏡頭在望遠端會伸很長,不過~我想Canon已經盡力把這台做小了吧...

2011年8月18日 星期四

朋友



(同事與朋友兩個身份的結合,工作最快樂!)

今天晚上跟以前上班的同事阿倫聊天,非常愉快啊!感謝上帝在我的生命中賜下好朋友!阿倫是我從2005年在南投一起上班的好朋友,我們一起在台灣曼寧經過菜鳥、初階工程師、老鳥工程師的階段,從最菜的菜鳥,到被叫倫哥、偉哥,這段同患難的經歷在我生命中非常珍貴,既使我已經離開環工業3年,我仍十分珍惜這些回憶。

朋友之所以珍貴,是因為朋友是人從血親人際關係中跨出去建立的關係,原先人只認識自己的親人,但透過後天的互動,人可以選擇一些非血親的人成為自己的「朋友」,這是人際關係的重大突破,甚至有些朋友與自己的關係,是超越血親親人的。

在工作這些年中,我體驗到一件事:「同事四處都有,朋友屈指可數。」


(爛同事會利用朋友關係來取得巧妙的地位來與你競爭)

有的同事會欺負人,看新人菜就欺負他,因為自己是新人時也被欺負。

有的同事會陷害與自己資歷差不多的人,因為彼此有競爭關係,這些條件與自己相仿的人,是以後要升遷時的競爭對象,所以就會挖坑給同事跳,會把燙手山芋丟給同事(還要騙他這個很簡單,小case),甚至在其他同事及老闆面前散佈謠言,唉!職場的確有這一面。

不過很感謝上帝,在我環工業工作期間賜給我一堆好同事,除了阿倫是我麻吉外,豐原的阿凱、一起入南投的小周,後來在台中市的龍女、阿翰、阿秋、小珮、阿鈴等人,一想到他們我都很開心!覺得這段同事關係是上帝賜給我的寶貴禮物,耶!我愛你們~

誰跟誰可以成為真正的朋友?這是可以努力的來的嗎?我認為~有一小部分是可以努力的來的,但很大成分是努力也沒什麼用,兩個人相處,會對盤就是會對盤,不對盤就是不對盤,不對盤的,就算想努力,動機上也會打很大折扣,沒有動力的情況下,仍是把對方當點頭之交。


(阿秋與阿倫)

每個人都會為自己的內心設下與每個人互動的界線,而誰可以進入比較裡面,誰只能停留在比較外面,往往是很情感的反應,亦即我這次跟你這個朋友相處愉快,我下次就願意把你往我內心放一些,如果相處起來「很ㄎㄟˊ」,那自然會把他往外挪,這是無法努力的部分,相處就是相處,交朋友不是慈善事業。

箴言 17:17 (新譯)朋友常顯愛心,兄弟為患難而生。

一般的朋友會向自己的朋友顯出愛心,而一般而言,血緣關係的弟兄會在自己有患難時伸出援手,是因為我們是「兄弟」,而不計較我以後有沒有回報的能力,獨生子的我沒有血親兄弟,但上帝就是賜給我生命中許多的朋友,與我親如兄弟,國小時是我的表弟恩榮,國中時是最近結婚的菁甫,高中時與我同班的賢德、黃怡翔等好多人,大學時東海團契的麻吉弟兄非常多,無法一一贅述,工作後也有一堆麻吉,到神學院去阿楷、峻偉等跟我年紀相仿的與我很麻吉,跟我年齡差很多的也很麻吉,華神真是個好地方。


(國中同學,大家都結婚了耶!)

雖然有句話說做朋友要拿出誠意,但我的人生經驗告訴我,我會與誰成為好朋友,其實我一點也不知道,我在每一次到新班級的經驗,如:國一、高一、高二分組、高三轉組、大一,我一開始我以為會跟我成為麻吉的,後來全部落空!哈~貢龜率100%!不過成為我好朋友的,都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交朋友本身是一種探險,可能交到好朋友,就像挖掘到寶藏,也可能採空跌跤。


(兩位帥哥都是我的麻吉啦~)

我現在接觸教會的青少年,他們正值最重視朋友的階段,希望他們都能越來越知道自己要交什麼人做朋友,因為真正的朋友至少會向自己顯出愛心,更好的朋友甚至在患難時會幫助。

「同事四處都有,朋友屈指可數。」這句話放在哪個地方都很適用,請各位珍惜自己的好朋友,並抽空與他們聯絡互動吧!

2011年8月9日 星期二

延續

上一次寫這blog已經是兩個多月前的事情了,最後一篇還結束在原本想要寫五篇Paul Scott Wilson博士來台講座的心得,停在第三篇,雖然現在DVD拿到手了,但要找出時間出來聽,並且寫下心得,我需要有更好的時間配置,哈!

我總是喜歡做些事情來延續之前的生活,在台中時常聽的音樂,到神學院唸書時也常拿出來聽,好讓我覺得我並沒有跟台中完全割裂。在高雄的日子過了一個多月,我也會做些事情來讓我覺得沒有跟神學院割裂,例如偶爾去A verse a day去follow幾節經文,或者看看一些考古學的書,最近也有在看社會學的入門書,三不五時也把初階雙希課本拿出來複習...

到現在還是不習慣被叫傳道,總覺得被這樣叫就要holy起來,所以教會中有些長輩或弟兄姊妹直接叫我名字,我聽了非常開心,等到我要執行傳道的職權時再叫我傳道即可,哈!

來高雄又要開始新生活,我六歲時從台南到嘉義過新生活,十八歲時到台中念大學也是過新生活,二十八歲從台中去台北念神學院又是個新生活,現在三十一歲還是要再過新生活。

不過我並不排斥新生活,因為新生活總是帶來新鮮感,新鮮感為生命製造驚奇(或驚訝),記得美國影集Dexter第二季第一集中,主角去尋找「活著的感覺」,他青少年時有次險些從高樓墜下,他爸以為他要自殺,但主角說他只是想要體會活著的感覺。每個人都會做些事情來讓自己有「我正活著」的感覺,大概是「我X故我在」的意思吧?

多虧現在的網路便利,我可以透過網路與很多以前的朋友聯絡,上個月去參加國中同學菁甫的婚禮,遇到一些國中同學;我有個高中同學也來高雄工作,九月比較不忙後想要找他出來敘舊;透過FB與以前念神學院的同學哈拉,透過FB跟以前在台中上班的同事聯絡,有網路真好!

透過網路,「延續」得以運作,就這點來說,網路是好物!

手頭上還有好多工作累積著,彷彿又回到以前上班的時候,每天八點到八點半上班,中午訂便當或自己出去買,晚上幸運的話六點下班,若不巧事情一多,就跟以前環保署要考核時一樣,十一點下班是早下班,哈!這算是也有「延續」的感覺吧~讓我延續了在台灣曼寧工作的fu。

幾個月前,台灣曼寧公司我的同事阿倫離職了,這樣一來,當初2005年我們有四個男生一起去南投的,就完全跟台灣曼寧說再見了,我們這四個人年紀差不多,當初懷抱著忐忑的心情加入南投縣環保局,在陳育賢大哥手下接受嚴格的訓練,不過事實證明這些訓練很有用,使我們成為更能作事情的工程師。

三德、小周、阿偉、阿倫,2005年入南投的弟兄,三德隔一年就說再見了,小周跟我們一共三人被調到台中縣豐原,過了一年後,我被調到台中市,小周也離職了,2008年我辭職去念神學院,只剩下阿倫一個人,他在台曼拿到中興環工碩士後,今年也到福利更好的地方服務去了。

我曾經幻想我唸完神學院後,當我回到台中時,還有很多人可以找,我可以去東海找以前的輔導,可以去台曼找以前的同事,藉此來運作「延續」,但大家都不斷在變動,我也在變動。「變動」是人間常態,或許可以算是一件好事,因為「變動」,使「好事」值得珍惜,提醒我們好事情、好人不常存在身邊。也因為「變動」,壞事不會長久,一下子就過去,痛苦不會是長久的。

傳道書有一段話:

傳道書 3:1-8 (新譯)

1 萬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
2 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種的也有時;
3 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
4 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踴躍有時;
5 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擁抱有時,避免擁抱有時;
6 尋找有時,捨棄有時;保存有時,拋棄有時;
7 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默有時,講話有時;
8 愛有時,恨有時;戰爭有時,和平有時。

大家通常把這段解讀得很消極,因為所有好的事情都有定期,都會過去。這樣的理解只有看到一半,另一半告訴我們:「所有壞事情也都會過去,所以如果你現在不巧遭遇到壞事情,這一切會過去的,因為上帝為這些壞事設下終止期限。」想到這些,心裡有種閑靜感,面對不愉快的事情也較釋懷了。

因為萬事都有定時,所以遇到好事情要感恩、要珍惜,要好好把握,不要讓好事情隨便從身旁溜走;也因為萬事都有定時,所以遇到壞事情不要沮喪,要振作,因為這些都會過去,不要以為這些會是永遠的,「萬事有定時」對我而言是很棒的一件事,儘管這些變動打亂了我的「延續」。

「延續」也因為有了「變動」,「延續」本身變的奇貨可居,透過「延續」來回顧那些生命中值得紀念的事,這使生命的意義被提煉出來。我拍照的行動就是為了「延續」這件事而做的,這是最直接的,在那些值得紀念的時刻按下快門、記錄影像,事後再透過觀賞影像來回味。

生命有許多值得紀念的事,生命也因為那些值得紀念的事情而充滿意義。

2011年5月22日 星期日

Paul Scott Wilson講座(3) - 講道結構如何能展現神學?

這個講座我雖然只有去一天,但收穫很多,我自己接觸了這些課程後,發現如果有機會接觸這些學界新的東西,對教會是非常有幫助的。有個這學期也跟我們一起上「當代講道法」的同學,他已經在牧會了,他決定之後要念講道學,繼續探索宣講之路。

Wilson在之前提醒大家,身為一個宣講者,必須意識到「宣講」這件事,是會帶來人的恢復、重整、更新的,因為我們宣講的是神的道。而神的道是非常的活潑、充滿生命力,他打趣地說枯燥乏味的講道帶給教會的破壞,並不亞於異端。

在上一講有學員提問「想像力」是否有危險、會讓人離開經文、而變成只有想像?針對這點,Wilson再次將他在講道中運用想像力這件事再次定位,所謂的想像力是在「語言」的範疇,亦即宣講者的語言,必須要讓會眾有一種想像力,目的是「去進入經文的世界」,因為經文唸過去,就真的過去了,若念過去的文字沒有經過圖象式的記憶,會非常容易忘記,而聖經對當代的人來講都是很鮮活的,按他們的背景、目前所遭遇的狀況而寫的,故對他們的理解不是問題,對兩三千年後的我們卻會有很深的隔閡,想像力就是幫助現代會眾消弭這隔閡。

Wilson以石油、天然氣為例,這些燃料的提煉是為了使人可以良好的使用,並對人的生活有非常巨大的幫助,但這些燃料仍有其危險性,所以需要好好的使用,「想像力」也是如此。Wilson舉耶穌為例,福音書中耶穌常用命題的方式來宣講,例如「天國好像XX」,而耶穌講這些命題時,亦用「想像力」,就是用當代處境的題材來幫助會眾理解,例如:天國(命題)好像一粒芥菜種,有人拿去種在地裡...,大家就會跟著去想...真的有個人拿個小小芥菜種種在田地中...,這就是想像力。

【講章的深層結構】

傳統的分點式(Typical Use of Points)講章從13世紀中世紀教會就開始大量使用,對會眾而言這是很容易吸收的結構,特別適合於書信類經文的講道。Wilson認為他的四頁講章並不是提出另一種外在的講章形式而已,他提出的是講章的「深層結構」的另一個選擇,就是:宣講福音。

Wilson提出福音的雙軸性:律法和恩典,這兩者都是神的賜予,困境+恩典=福音,所謂的困境就是當人無法行出當行的、無法達到神的命令時,神會審判,人的墮落產生舊秩序。而恩典就是「人原先的重擔,神替我們背負。」從困境到恩典,這過程就是福音。這就是Wilson所謂的講章深層結構。

【講章的〝主題句〞】

Wilson提出四頁講章的主題句的七個原則:

1.主題句的主詞是「神」,而講章就是一個「小宇宙」,講章中有神的作為。
2.主題句需要是一個完整的句子:主詞+動詞+受詞。
3.主題句要簡短,不要過長,會記不住。
4.主題句的動詞要選擇強烈點,讓會眾記住。
5.主題句必須是直述句,不能是問句。
6.主題句在整場講道中至少要重複三次。

【舊約中的「福音」?】

Wilson認為舊約與新約一樣都有福音在其中,他對福音的定義是「只要有神的拯救,就是福音!」因此舊約中以色列被神拯救、詩人在詩篇中陳述了神對他個人的拯救,這些都是福音。

小結:這一講Wilson從概念開始談起,他強調的不是講章的外在形式,而是深層形式,也就是「福音」。

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Paul Scott Wilson講座(2) - 介紹講員

緊接著開會禮拜之後,是由蔡慈倫老師來介紹講員,蔡老師以幾個問題來讓講員自我介紹。Wilson是多倫多大學以馬內利學院的老師,相關資料請看網頁


(蔡慈倫老師提問,鄭仰恩老師翻譯)

1.講員的背景:

Wilson是加拿大人,他父親是個牧師,他年少時不把信仰放在眼裡,17歲的時候離開教會,但有一個特別的事情使他回轉。有個跟他不是太熟的朋友,跟他一起過馬路,Wilson彎下腰來綁鞋帶,朋友繼續走在街上,結果被車撞了,而且被撞得蠻慘的,後來他被送回加拿大繼續治療,過一陣子後,Wilson回加拿大看他,Wilson看著他,好像一切都回復了,臉上的腫消了、朋友安詳的坐在房間的椅子上,但Wilson呼喚他,他卻沒反應,Wilson意識到他的朋友可能聽不見、也看不見他,這位朋友的狀況趨近於植物人了。

在離開朋友家的路途上,Wilson經過一個許願池,他丟了錢許願,但他隨即想到,我是個基督徒耶,我幹嘛向許願池許願?我可以禱告啊!於是他向神禱告:「主啊!求你醫治這位朋友,使他康復,不然你讓他安然的回天家吧!」結果隔天Wilson的姊姊打電話來告訴他說,這位朋友過世了,息了世上的勞苦。然後Wilson覺得信仰很真實、神很真實,就回到基督教信仰了,每週日都坐很久的車子去聚會也不嫌累,最後踏上了講道之路。

(Paul Scott Wilson)

2.作為一個講道學者,他自己受到誰的講道影響最大?

這個問題Wilson列出了7個對象~真多!

(1)Wilson的講道中非常強調「神的恩典」,他第一次意識到神的恩典如何運行在人的身上,是從他的外婆身上學到的。他的外婆是個敬虔的婆婆,每次到他們家時,都會叫Wilson和他的妹妹一起來禱告一個小時,所以Wilson說對他的外婆是又愛又怕。

有次外婆和往常一樣,做好飯,叫外公下來吃飯,但叫好幾次都沒下來、也沒回應,她上樓去房間敲門,敲好久都沒應聲,然後她要開門時聽到一個聲音對她說「我的恩典夠你用!」這個聲音是他以前沒聽過的聲音。她一推開門,發現她的丈夫過世了,就趴在桌上,安詳的離世。之後的喪事過程,外婆一直沒有歇斯底里的反應,反倒是充滿著寧靜安詳。小小的Wilson從這個事情中深刻的體認「神的恩典」,這也成為他講章中的重要元素。

(2)Wilson的四頁講章建議講道者從週二到週五這四天可以「一天寫一頁」,到週五就可以寫完,然後週六排練一下,週日就可以上台,這樣是讓講道者可以有比較充裕的時間預備講章。為什麼會有這種構想,是從他看父親預備講章的「慘烈狀況」而有的反思,他父親跟絕大多數傳道人一樣都是到週六還在拼講章,明天要講了今天講章還沒搞定,弄得全家都很緊繃,媽媽因此很緊張、孩子們也不好過,所以Wilson希望可以透過四頁講章的形式幫助傳道人更充裕的預備講章,以免為了服事而失落了家庭的和樂。

另外Wilson也從他的父親的講道中學到狠好的一點,就是「對話性」,四頁講章強調要與傳統講道學「上對下」、「以講員為中心」有所區隔的,就是「與會眾對話」,這是學習自他的父親,Wilson開玩笑的說大概是他父親沒準備好,所以在講道中注入對話的元素。

(3)四頁講章很強調結構,就是四幕景的順序(詳情請看前篇),Wilson說他這種「作結構」的觀念是來自於他的母親,她會教孩子們作菜,很強調作菜的步驟,什麼東西要先加、什麼東西後加,幾分鐘之後要加入什麼...等等,他從母親那兒學到「腦袋中只想著如何預備講道是不夠的,還要知道『用什麼步驟』來預備」。

(4)Wilson的講章信息非常強調「律法」與「恩典」,他從奧古斯丁的著作中對「律法」與「恩典」有新的理解,並且更知道如何區分兩者,他在講章中會找出這兩者之間的張力,這張力就是講章的動力所在,這在本篇後面會詳述。

(5)他也從司布真的講章中欣賞到「講章之美」,司布真的字句、他的觀念,影響他很深。我自己從沒看過司布真的講章,看來有機會應該要去閱讀一下。

(6)黑人的講道傳統影響他很深,這個傳統保留了18世紀中葉的奮興講道風格,其中大量用「敘述性的語言」,並充滿著熱情,黑人的講道就像美妙音樂的抑揚頓挫。我從youtube上看過一些黑人的講道,真的是蠻特別的!甚至有的是用唱的方式來講道,講員跟台下一呼一應,沒有人會打瞌睡的!

(7)最後是Wilson欣賞的當代講道學者,包括提出誘導式講道法(Inductive Preaching)的Fred Craddock,以及蔡慈倫老師的指導教授(我沒聽清楚叫什麼名字...),Wilson從這些當代的學者學到如何找出經文本身的生命力,以及如何讓經文成為能供應人的信息。此外他也從這些學者學到「敘事的力量」,他舉例當我們回到家,要跟家人分享今天我們發生什麼事情時,我們不會跟他們說:「今天發生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有三點...」,而是會跟他們聊天、哈拉。

林林總總,Wilson列了7個影響他講道的對象,我們每個同業也都可以來思考,自己的講道風格與理念受到哪些人、哪些事情的影響,列下來後自己看應該會覺得很有趣,這也是一個回顧的機會。

3.Wilson非常強調他的四頁講章要如電影的四幕景,意思是講道中要讓人好像「用聽覺來看一場電影」的感覺,蔡老師問Wilson這個要如何培養?這真是個實際的問題,因為台灣的教育從小一直填鴨子,我們背標準答案最強,想像力最弱...

Wilson針對這點,他先說明我們這個時代是影像充斥的時代,會眾對於理性觀念的推演能力與興趣已大不如上一代,年輕人從小就是用視覺來認識世界的,以前的人會看「小說」,現在有漫畫很多人就看漫畫了,電視電影在我們現在生活中的影響力就不需要再多說明。Wilson指出影像時代的特色是直覺、快速,而「影像」是人吸收資訊最快的媒介,人不需要全神貫注就可以吸收影像帶給他的訊息,但面對抽象的觀念,卻一定需要全神貫注才有完全理解的可能,這是我們身處的時代。

他所強調的「在講道中使用圖象」並不等於要在講道中放ppt圖片,而是「語言中的圖象」,意思就是讓聽的人閉上眼睛,就能聽著講道,然後腦中產生敘事的圖象,這能讓會眾非常容易留住印象。他指出我們要先明白聖經各卷的「第一受眾」,也就是設法找出經文是對誰說的,這些受眾身處於什麼環境,例如哥林多前後書的背景是什麼、啟示錄的背景是什麼,他認為在講道中若適度的讓受眾瞭解經文的「第一受眾」的背景,將有助於將經文過渡到現代的景況,這就是他所謂的「語言中的圖象」。Wilson指出不要以為經文大家一起唸過,就會自動明白經文內容,若能用圖象式的語言重述,會有很不一樣的效果,聽眾甚至會像是第一次聽到一樣。

4.蔡老師問Wilson如何培養想像力?

Wilson提出一個觀念:「講道者是上帝的共同創造者」,上帝自己創造世界後說good,當建築師蓋出一棟好建築物,上帝同樣會說good,同樣地我們用上帝的話用當代的人可以接收的方式傳講出來時,這是一種「與上帝一同創造」的動作,上帝一樣會說good。Wilson為「宣講」訂出一個新定義「宣講—將會眾帶入上帝的新創造」,他認為當講道者在台上宣講時,就是上帝的新創造正在發生的時刻。

所以他認為培養想像力,要從觀念開始,講道者要知道「我們是與上帝同作創造之功的人」,然後創意、想像力應該就會開始產生...理想的狀態。

5.上一題Wilson只有提到觀念,而沒有談具體作法,所以蔡老師繼續問這方面的具體實踐。

Wilson認為想像力是可以培養、可以訓練的,而想像力在宣講上是做為一種工具,就好像語言一樣,是宣講的媒介。他用一個比喻來談如何培養想像力。他年輕時曾經做過物理實驗之類的,把發電機拉出兩條電線出來,當這兩條電線是離很遠時,不會有反應,當靠近一點時,中間會有些火花,而再更靠近一點,但不要完全接上會有一個距離是會爆出最大火花,若完全接上,就不會有任何火花,直接通電了,電流在裡面跑,外面卻完全看不見,他認為講道的想像力也是如此,我們要「製造寬闊的空間」讓想像力迸出火花,用一個觀念來解釋另一個觀念時,這兩個觀念不能太近,例如「上帝的拯救=上帝的救贖」,講了跟沒講一樣,會眾理解不會增加,但也不能距離過大,例如「上帝的愛就像炸彈!」會眾不一定容易理解。在這點上,針對一些重要字詞的原文字義研究對製造想像力非常有幫助。

第二個就是他講章形式中所強調的「律法與恩典」、「罪人與救恩」這種對比觀念的「張力」對會眾也會刺激他們的想像力。「罪人」與「得救」是同一時間都是真實的存在我們生命中,「律法」與「恩典」都是源於上帝,這兩者之間的張力會產生火花,講道者要在講台上邀請會眾參與這兩端製造的張力的那種「真實」。

6.最後是會眾提問,有位牧長問Wilson他強調講章的形式、想像力、張力、圖象,那聖靈的工作在哪?大概覺得是四頁講章有匠氣的感覺~

對此,講員釐清一些步驟上的議題,一場宣講同時是由「講道者倚靠聖靈」及「講道者的努力準備」構成的,他的四頁講章並非要講道者據此便不倚靠聖靈,他的四頁講章所強調的是人的努力這部分。所謂「想像力的鍛鍊」是在乎強化語言的功能,我們使用語言,就像我們使用科技一樣,語言就是人的科技,當我們把講章寫好,要開始講時,我們就祈禱、相信聖靈會使祂的話語圓滿,宣講的靈感仍是源自聖靈的帶領。

最後他舉彈鋼琴的例子來說明講道者實際操練的重要。當我們想彈鋼琴時,並不等於能夠彈鋼琴,只有當我們真正去學鋼琴,我們才會成長、從挫折中學習,最後我們會彈鋼琴,宣講也是這樣,不斷地鍛鍊、學習、從挫折中成長,我們的宣講就會一直進步,我們的會眾會因此受益。

Paul Scott Wilson講座(1) - 開會禮拜

【前言】

去年底一位華神的畢業學長介紹我去聽一個談「講道」的講座,是台神的蔡慈倫老師與火把行道會的楊永民牧師主講,之後把蔡老師講的內容整理成數段mp3,分享給一些朋友後大家有不少討論,今年寒假又發現這個學期蔡老師有開「當代講道學」3學分,確認沒有衝堂後就去上了。


(左邊那位是蔡慈倫老師,這是去年三校聯誼時拍的)

蔡老師每週會教一種講道法,包括這種講道法的結構、適用的經文形式、適合的對象、場合、功用等等,三週前蔡老師教了「四頁講章Four pages sermon」,這個講章形式嘗試用「拍電影」的方式寫講章,所謂的「四頁」是「四幕」的意思:

第一幕:本段經文中,人的困境
第二幕:現代生活中,人的困境
第三幕:本段經文中,神的恩典
第四幕:現代生活中,神的恩典

這種講章形式就是由這次講座的講員:Paul Scott Wilson提出的,詳情可見他在1999年的書:The Four Pages of the Sermon。由於週二週三都有課,所以我只能參加週一的講座,收穫很多,覺得很值得在blog上跟大家分享。

【開會禮拜】

自從離開嘉義後,幾乎沒有機會唱台語聖詩,這次開會禮拜唱「無行惡人道路」,歌詞改編自詩篇第一篇,聖詩之後所朗讀的經文也就是詩篇第一篇及提摩太後書3:14-17,聖詩與經文是配合的,這種搭配的感覺很棒,很有整體感!講道的是陳尚仁老師,題目是「上帝的律法、得救的智慧」,我覺得講的好棒,可惜只有短短的約20分鐘。



一開始陳老師指出上帝的律法就是上帝的「指示、教導、命令」,晝夜思想、背誦的人會蒙福,此外也帶大家思考,為何現在我們更正教的基督徒一提到律法都會覺得反感,陳老師提出三個觀察:

1.我們認為律法是屬於古人的,我們現代的人看律法,不是陳腔濫調,就是不再適用。
2.因為教導律法的人自己都不一定做到,所以我們覺得律法不實在,理想與現實差距過大。
3.律法的執行,有時成為擁有權力者的壓迫工具,律法被用到壞的地方。

陳老師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那個「掌權者」、「在上位者」,至少我們在家庭中成為父母時,我們也一定得負擔起教導律法的角色,屆時我們掌握了律法的解釋權與執行權,我們該怎麼運作才OK?

接著陳老師引用約翰加爾文對律法功用的定義:

1.使人知罪
2.使人認識神的心意
3.教導得救的人用智慧過生活

從第3點再作延伸,談到「學習」這件事。陳老師指出「學習」的目的不只是「學到那個道理」而已,學習過程的「生命體驗」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學習不只是把一套知識塞進腦袋,更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去享受「有收穫的感覺」,從中去反思、揣想,讓現在的自己,比以前的自己更好。

由於台底下坐的都是已經牧會的牧者傳道,或者像我這樣的神學生,陳老師勉勵我們,當我們過一個好的基督徒生活時,我們才能夠好好地傳講聖經;而當我們稱職地傳講聖經時,會眾的基督徒生活才能有一個實在的基礎來依循。「生活見證」與「宣講神道」必須同時被強調。

陳老師點出提摩太後書3:14「因為你知道是跟誰學的」,保羅要提摩太去回想,是「誰」教導他,我們回想在成長過程中,是「誰」教導我們神的道?他在我們的生命中留下了怎樣的影響,我們現在成為教導神的道的人,我們能否讓我們的受眾明白神的道?

最後陳老師以一個故事作結束。他去中國大陸時遇到一個年輕人,他說他對所接觸到的教會的講道很失望,聽到的講道沒有熱情、沒有生命,無法使他的靈命得飽族,他即將要自己開個查經班。陳老師聽了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這個年輕人有熱情,他盼望看到教會的宣講有生命、有熱情,並且能使人得飽足,憂的是他們兩人正要去一間教會聚會,而等一下就是陳老師自己要講道...,這個故事很有趣。

陳老師以兩個問句作為開會禮拜的結束:

我們的講道是否使人得飽足?
我們的講道是否有生命在其中?

【後記】

我參加過一些研討會及專題講座,這是第一次在講座前有個「崇拜」的,對我而言是個新鮮的經驗。從詩歌、經文、到講道都是圍繞著一個焦點,就是「神的道‧宣講」,也能與這三天的講座主題「能夠傳達福音的講道」配合,崇拜的一貫性,讓我回味許久不見的長老會的fu,參加講座也能懷舊,挺特別的。我的筆記沒有很完整,如果講座出了DVD,應該有開會禮拜,很值得聽這場小講道!推~

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謝謝你們,城市之光教會(上)


這篇感謝文按時間點來說,應該在去年八月底,在大家歡送我們時來寫的,但我當時覺得「距離仍然太近」,沒有因為「(時間的)遠距」而產生的隔離感,所以沒辦法說出比較深入的話。現在,我想時間差不多了,那個感謝的信息在我的心中成熟了,就在此表達我對你們的感謝。

(台北學苑的鐵門,此景只待追憶,據說快改建了)

我們在2008年8月底第一次到城市之光聚會,會後李牧師給我一個大大的擁抱以示接納,這對於一個菜鳥神學生而言是很大的鼓勵,我們很享受在你們當中的時光,因為你們也是用擁抱來接納我們。

(兒主學生超有活力)

第一年我們同時在兒童主日學及學青實習,這拓展了我們的服事疆界,我們之前在東海參與的是大學生團契事工,能在城市之光教會服事兒童及青少年(這兩個年齡層對人的一生影響最大)對我很重要,因為在我服事你們時,我總會想:

「當我與你們同年齡時,我在想什麼?那時的我喜歡什麼、討厭什麼?」

這使我有一個可以回顧生命的機會,人不需要等到60歲才回顧自己的一生,隨時都可以,但這種「回顧生命的fu」不是隨便出現的,出現了要好好把握。

(搞怪是小朋友的共通特性)

在兒主的實習我覺得很新鮮,因為我小時候也是兒主的常客,聽到你們唱一些老歌例如「向前走」「耶穌的愛真是奇妙」時,我好感動喔,「我小時候唱的歌,在20幾年後竟然還有小朋友在唱耶~」除此之外,也有幾個兒主成員跟我感情不錯,在崇拜後還會來找我聊天,我就在當中問你們在學校生活如何?體育課玩什麼?班上的好朋友是誰?在班上有沒有喜歡的女生?很高興你們都願意與我分享你們的心靈世界。

我一直期許自己成為一個「可以讓人分享心靈世界」的牧者,你們的回應給我鼓勵,若我可以使一個國小學生願意跟我分享內心世界,那我也有可能讓青少年、成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跟我分享。

雖然第二年我們沒有在兒主了,但在主日崇拜後,你們當中有些人還會來找我聊天,繼續談聊你們學校的事情,我很高興當我不在兒主後,還能跟你們維持互動,這是一種信任,感謝你們。

(大專小組、內湖小組、國高女小組、國高男小組)

接著是學青的學生。在學青實習的這段期間也是我很享受的,我回顧我自己青少年時期,總覺得過得太倉促,在升學的壓力下,沒有好好去品嚐我那時的人生,但在跟你們互動中,我再次回想我在你們這個時期時在想什麼,現在30歲的我,有沒有什麼話要對15歲、18歲、20歲的我說?其實我的青少年生活過的還蠻愉快的,因為當時我也是在教會的團契中,有一群愛我、支持我、鼓勵我的同儕及輔導,因此我在那段時間可以安然的度過。

(內湖小組,有限空間,無限使用)

因為自己經歷過被信仰群體支持與陪伴,所以我也想要塑造一個環境,讓每一個來到學青的學生都在這裡認識神,並且被接納、被鼓勵,我希望每次你們從聚會中回去時,你們就對自己的人生多一份期待,對神的應許多一份確信。

(內湖小組的物理實驗 - 球型物體入射角與反射角的理論與實務)

我非常感謝,同時也非常抱歉的是,當時我是個菜鳥青少年輔導,所以經驗不足,但我們非常努力的成為至少能陪伴你們的輔導,感謝你們接納我們的生澀,在你們當中的實習,對我們一生的服事是很重要的裝備,未來當我們再度服事青少年時,你們的臉孔都會浮現在我的記憶中 。你們,就是我們心目中青少年的「原型」。我們永遠會記得你們所帶給我們的鼓舞與歡樂。

(敬拜團練習)

現在我在武昌教會也是在學生牧區實習,如果有受聘的話接下來的一年也會在學生牧區,我特別感謝主讓我在城市之光教會有兩年的學青經驗,那是一個充滿溫情的環境,在講究效率的台北市是更難得的。願主賜福給你們,城市之光教會學青,與你們一起聚會、一起打球、一起出遊、一起練敬拜團的這些日子,都會是我們服事生涯中,美好且深刻的回憶。

2011年3月18日 星期五

謝謝你們,城市之光教會(下)

城市之光教會創立到現在8-9年的歷史中,我們有幸參與了其中的2年,接著談一些在正規實習項目之外的東西,這些也在我們的服事生涯扮演重要的角色。華神蔡老師建議我們在神學院期間,要找「與自己母會型態不同」的教會實習,這樣才能增廣見聞。城市之光教會的確是與我以前所待過的4間教會都很不一樣,我們的確增廣很多見識。

(成人弟兄小組)

首先在成人弟兄小組的部分,我只有在功課壓力比較小的情況下去參加幾次,給我的印象是很特別的,在當中小組唱詩歌時沒有伴奏,但是主領者卻能讓大家拿著主日週報,把背面的詩歌唱的很有有味道,特別是一群男生聚在一起的雄壯味。然後是大家在當中的分享,或許在場少了異性,身為男人就少了「需要在女生面前表現出堅強」的考量,大家都坦承地將自己內心中的感謝與擔憂分享。



來弟兄小組的人,是來自社會上不同階層的人,但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是大家都能和睦的相處,在當中有公司的負責人、有一般上班族、有公車司機、有業務人員,在這個小組中我感受不到這些男人在言談中有流露出來自身份的優越或自卑,大家來到小組中強調的是共同的身份:「我們是天父的孩子」。這種小組文化是很棒的,這也會讓我以後服事這個年齡層的人時,會想要以你們的弟兄小組為目標來努力。

接著談城市之光的靈魂人物,李家忠牧師。



我從小就是基督徒,我生長在傳道人家庭,認識不少牧師,但李牧師絕對是我認識的牧師中,非常有特色、且令我敬佩的一位牧師。李牧師對教會應該長怎麼樣,有一套獨到的觀點,他將這個理念具體實踐在城市之光教會,早在台灣還沒舉辦天國文化特會前好幾年,李牧師就已經在他教會中強調「尊榮」「慷慨」的文化了。

李牧師看到一個弟兄,就會跟他熱情的擁抱,然後對他說:「你是神所愛的孩子!你是神的寶貝!」這是他的治會理念,他要讓人因為體認到自己在神面前是寶貝,是尊貴的王子,所以我的行事為人都要有「神之子」的氣度,以「尊貴的身份」為核心思維,而不是律法的思維(你若沒做到這些那些,神就會不高興、甚至會刑罰)。我第一次到城市之光教會聚會,李牧師會後就給我一個大擁抱,我從沒想過一個實習生會在第一次聚會就這樣被熱情接納。而且這個擁抱只是個起點,之後牧師看到我都會抱一下,並且告訴我:「智偉,神的寶貝!」他對每個弟兄都是這樣。



除了尊榮的文化之外,李牧師也充分的將慷慨的觀念運用在教會中,他認為神給教會中,有的人多、有的人少,是為了讓我們多的拿出來分享給少的,最終的結果應該是「就是要你們的富餘,現在可以補他們的不足,使他們的富餘,將來也可以補你們的不足,這就均平了。」(哥林多後書8:14)。記得在2009年的暑假,原先教會有預計的同工出遊期間,剛好遇到南台灣八八水災,李牧師立刻決定出遊取消,並且在同工會議中指示要為南台灣奉獻數十萬元,也派教會的全職同工及青年約40多個到屏東去幫災民打掃房屋,他自己的大休旅車有陪伴著一起南下到屏東作為接送災區至火車站的交通、以及載一些同工需要用到的物資之用。


李牧師的慷慨在宣教上更是毫不吝嗇,他自己常跑外面的宣教,並且帶著同工一起去,讓我們在這裡的主日學、青少年師資可以到外面去幫助別的教會。城市之光在宣教的事情上,是絕不手軟的,我連續兩年參加了兩梯短宣,看見城市之光教會對宣教地區的投入與幫助實在是非常多。



李牧師身邊有一群忠心的同工,這些同工對我們這些實習生都蠻不錯的,進益哥夫婦開放家庭讓學生去他們家聚會,他們經常買零食、切水果給這些學生,也會作一些好吃的菜讓我帶回家。正偉哥夫婦在我們要離開時,載我們與中建哥去一些好玩的地方半日遊,我上面提的弟兄小組就是正偉哥及中建哥的小組。這些同工都是上帝賜給城市之光的戰將,負責兒童主日學的卓老師也在我們第一年在兒主時,教導我們許多兒童的事情,真的不得不佩服,卓老師真的對兒童很有一套。銘勳哥常跟我分享電腦硬體的事情,智謙哥經常給我熱情的擁抱。加正哥夫婦義無反顧的投入學青,一邊帶孩子一邊帶學青,還有敬拜團,非常佩服,特別是去短宣期間與加正哥更多認識,我超欣賞他的!

【結論】

要維持一間教會的正常運作並不容易,要維持教會的運作在某一個設定的風氣中更是困難。但是上帝讓我們看見在城市之光教會,就是有一個人,他帶著一群人在作這件事,使教會中充滿尊榮與慷慨,我與雅敏很榮幸參與在其中兩年,現在我們要回南部服事了,在台北實習的這兩年經驗,會成為我們一輩子的幫助,我們總會記得上帝呼召李牧師以及他的同工,在教會中努力地營造尊榮與慷慨的文化,我也要在我服事的地方營造這樣的文化,不論我在何處。


從2008年剛開始念神學院到現在,已經進行了3年的教會實習,我漸漸發現一件事,就是教會實習的第一步是操練自己會作的事情能作的更好,自己不會作的事情則要去挑戰、去學習。第二步則是去吸收這個教會的「治會理念」,因為所有的決策、所有的事工通通是圍繞著這個理念打轉的,認識這個理念,就會對我們自己將來要去服事,心中更有個譜,實習不只是付出時間,更是能激盪思考,讓我去思考「牧養是怎麼個回事」。

非常感謝城市之光教會,我相信我們這兩年在城市之光所學習到的,不是任何人能規劃的,是神自己的引導,使我們在這間教會學到的,是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願神繼續賜福這間教會,賜福李牧師,賜福教會的所有同工,賜福在當中參與小組的弟兄姊妹,賜福給一個在主日一起崇拜、一起聽講道的人。

再見,城市之光教會,相信神會讓我們在世界的某處再相見、再一起服事的。


(城市之光教會招牌散會歌:愛爾蘭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