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8日 星期日

漫談「小組」



「小組」真的是一件很奇妙的東西!

從小到大不知道參加過多少次教會或團契小組,但直到進了神學院,週末在教會實習,這段期間我對小組有更深刻的體會,這個體會就是使徒信經中的「聖徒相通」。小組不只是一小撮人聚集,玩玩遊戲說說話,小組的活動都是具有目的性的,這目的就是使來參加的人可以分享自己的內心世界,然後也去聆聽別人的內心世界。

(神學院的輔導小組每週都會一起吃一次飯)

我最近這一年,特別體會到「聆聽他人的心靈世界」是一件非常玄妙的事情,就是別人開口前,我永遠不知道我會得到什麼,在這學期有機會聽蔡慈倫老師的一些分享後,才知道傳講與聆聽是唇齒相依的,而聆聽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學問,重要的是要真正去「執行聆聽」,就會感受到其中的奧妙之處。

(城市之光國高中生,年輕人真的好有活力啊!)

當我帶城市之光教會的青少年時,在小組中我去認識這一代青少年的心靈世界,去體會他們有哪些是與我國高中時相同的部分,以及不同的部分,這過程讓我有尋寶的感覺,當我碰到他們想的事情跟我以前一樣的部分,我就會很開心,因為我發現了我們的共同點,我距離他們並不遠。當我發現他們有與我以前不同的部分,就覺得很新鮮,原來現在的青少年是這樣想的。

(城市之光教會大專小組,是個充滿歡笑與創意的小組)

現在我在武昌教會的社青服事,我面對的是跟我年齡相仿的人,他們分享的東西,正是「現在」我正在經歷的,一個30歲的人會煩惱的人際關係、婚姻、工作、前途,這些我都煩惱過,或者正在煩惱中,正如社青輔導說過,帶社青面對的,是一群伙伴,他們不是單向的受眾,我能從他們的分享中,很真實的看見神在他們身上的工作,這對我是相當受益的。

(第3年服事的社青,弟兄特會一起為彼此禱告)

有次聽一個弟兄分享,他從事大樓管理員工作,在颱風過後他奉命去打掃一個地方,掃完後過一下子,那個地方的牆壁大理石板就剝落了,是神保守他沒被打到,也沒有人受傷,只有嚇一跳,重點不在這事件本身而已,而是在我聽這個弟兄分享時,我看見他真的感受到耶穌保佑他,信仰在他的身上十分真實。

這次福音茶會聽一位姊妹分享,在她年幼時,有一位基督徒家教老師給她極大的幫助,成為她生命中很重要的穩定力量,既使後來這位老師不在身邊,但他對這位姊妹的正面影響,卻是長久的。這位姊妹也分享當家庭遭遇變故時,她如何被這個信仰幫助、拉拔,這種生命故事不只會激勵第一次來的人,還會激勵在教會中非常久的人。

(這是我3年來唯一一次可以去老師家聚會的一學年,要珍惜!)

華神的輔導小組是另一種型態的小組,在神學院裡,大家的背景也都不一樣,但是進來神學院,年級槓的制度性力量還是存在的,我1年級時面對學長姐總是戰戰兢兢,畢恭畢敬,如果他們口中聊出一些我不知道的資訊,我就會很認真的聽,聽3年班學長姐分享畢業後找教會的事情,自己也會想「2年後我也是要面臨這些耶...」

(輔導小組的「戶外活動」是相當開心的時刻)

當我2年級時,2個學期各有1位輔導老師,這2位老師都很疼愛學生,雖然都是教「神學類科目」的,表達的方式也不一樣,但他們都很盡力的愛學生。黃老師在小組時間會親自泡咖啡、茶給大家喝,還有可口的餅乾,李老師對於輔導小組學生未來的出路很關心,只要是他能力所及能幫的上忙,他會努力去幫學生的。

(2上輔導小組黃老師,改革宗護教大師,煮咖啡論教義)

(2下輔導小組李老師,充滿熱情的五旬宗神學家)

我很喜歡聽輔導小組同學的分享,因為我可以知道在我自己的小世界之外,有很多人也是在為了生活、為了前途在煩惱,我可以在當中學習感恩,也知道其他人跟我一樣,也都是走一條「困難,但蒙主保守」的路。這些同學未來都是我的同業,現在一起在學校互相認識,這是相當特別的一段友誼。

到了3年級,我更能聆聽小組中其他人的分享,不知道是不是年紀越大,就越脫離年輕時的自我中心,總之在我聽組員的分享時,我越來越能感同身受,分享後的一起禱告,一起把每個人所擔心的家人的事情、自己的事情、健康的事情、前途的事情都一起交給神,這個感覺很棒啊!哈~

(東海教會社青小組)

我非常感謝在東海教會的社青小組,我們每週在孫老師夫婦家聚會,我們都稱他們「孫爸媽」,他們也真是待我們如子女,常為我們準備好吃的,也關心我們的生活,因為有被這樣厚待的時光,所以我的社青經驗是非常美好的,現在能夠在實習中服事社青,這真是要感謝主給我這樣的機會。

(「互相認識」活動也可以千變萬化、饒富趣味~)

這3年的神學院生活,我常用相機記錄輔導小組時刻,我喜歡看著照片回味當時的場景,誰說了什麼,大家聽了有什麼感受...等等。最令我開心的是,當在場參加的人,回家看了我拍的照片後,也藉此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從記憶中召喚那個時刻出來品味一番。

就如Bryan Peterson的攝影書「人像的感召力(See through Souls)」封面所說的:「人像照不僅僅只有紀錄一張張臉,而是可以撼動人心,並永遠記得曾經有過這樣的時刻。

拍照這方面,我對「」的興趣永遠是超過對「景」的興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