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3日 星期三

講道

我總是記得龍光學長在blog說的:「宣講者的身份不僅僅是宣講者,他同時是崇拜的一員。」

講道的確是比寫報告困難許多,因為講道的預備,除了經文之外,還有受眾,一個個即將聽我講道的弟兄姊妹,他們的內心世界現在需要什麼?我講的是否可對他們的生命產生正面的影響,使他們更委身於信仰?

(如同海中釣魚,講道從聖經中找經文,經過解經、釋經等處理後,送到人面前)

前兩週在講道實習課中,把我之後要在實習教會講的那篇拿來講,幸好有先拿來講,給同學及老師修正,大家真的是太好了,彼此互助,讓我有一番修正後,正式的到實習教會講道時,已經比兩天前的講道實習課時改進了不少。

在上上週日我講道那天,我全心全意的投入在會前禱告、詩歌敬拜中,為要將自己融入在崇拜裡,盼望我的講道是參與在崇拜中,而不是獨立出來一個演講的活動,結果是...我還需要多練習幾次。在嘗試暫時拋開等一下要講道的緊張,專心參與在崇拜,對內心的確是有很大的幫助,我想最大的助益,就是把焦點從「我自己」轉移出去,轉到我要傳講的「神」以及要被我傳講的「受眾」,去與他們一起敬拜、一起禱告,一起參與在其中、體驗他們的內心世界。

據龍光兄的blog上所引述曾思翰的話:「宣講時,宣講者是把自己的屬靈光景坦露在會眾面前。」這段話在我第一次講道後,有深深的體會。我當時覺得「我只有這麼一點料啊!我無法講超過我自己的東西啊,嗚嗚~」

據說,趙鏞基牧師準備好講章後,會為了講道及受眾禱告三個鐘頭,然後才步上主日講台講道,真的是希望自己也能這樣做。

希臘文課 - 吳家班

記得一年級上初級希臘文課時,真的是挫折感很大,覺得好像回到國中一年級,在用注音標示希臘文單字的讀音,很快的過了一年,大概有20幾位同學第二年也上希臘文,我上的是吳存仁老師的中級希臘文。

老師是一位非常開朗的教導者,他這學期挑選了約翰福音、約翰一書讓我們去找經文中學者探討的議題,7位同學輪流報告。最讓我佩服的,是老師都會引導同學思考與回答,帶著學生整理資訊,然後把成果說出來。


今天是經文翻譯的最後一堂,兩週後就是恐怖的經文報告了!今天上的內容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不寫下來覺得很可惜。

1.做經文翻譯時,若我們對所有翻譯都不滿意,總得自己找一個好的詞去翻譯,好像當記者要報導一件事情,當他選用了個貼切的好詞時,看的人一看就知道是發生什麼事情,這是翻譯經文者要追求的目標。

2.講道的內容,要讓弟兄姊妹覺得「我需要捧著聖經聽講道」,要專注於經文本身,讓台下的弟兄姊妹覺得聽講道讓我對聖經的文脈、字句更清楚明白。而解經要貼著經文講,不要自己弄出跟經文無關的,要鼓勵會友讀經,提高他們的興趣,在講道中也要把經文思路找出來,讓聽的人更清楚。

3.初信者讀經,雖然在基本知識上比不上信主很久的,但我們聽他們分享讀經的內容,有時也會驚奇聖靈在他們讀經時,就成了他們的老師,教導他們理解聖經,神有很特別的帶領,對於初信的信徒,神會自己教他,我們不用以為他初信讀不懂聖經,初信者認真讀聖經,那成果會讓我們驚奇的!

4.聽道態度:神學院畢業的,對批判講道可說是信手拈來都一堆,但若我們每堂講道一邊聽一邊就在想講員哪邊不對,這樣我們聽的人自己未曾蒙受其利,便受其害,因為講員的講道是他在神面前尋求、準備而來,一定有些好的信息。吳老師說他們週日早上聽講道,週日中午吃飯若親子之間有想要對講道有回應,要先講「這篇講道我聽了有什麼正面的收穫?」若有覺得要再check的則留到晚上時間再親子交流,避免破壞聽道胃口。

5.楷弦提出的,也是很多人的共同經驗:許多打動我們內心的講道,拿來做希臘文字義研究、時態分析時,可能會發現在學術上仍待改進,甚至是在現在的聖經研究上不認可的結果,吳老師說:神能在人所講的殘缺的講道中,對人的內心做工,重點是神是否使用這篇道感動弟兄姊妹。我們不會每次聽道都聽到正確無任何錯誤的道,但神仍在這過程中幫助人,在這當中信息進入人的內心,人以信心領受,這經歷是相當真實的。

當初聽永望學長的話修吳老師的課,真的是沒錯!老師有時還會分享自己牧會的經驗,跟希臘文經文討論的結果做連結,下學期繼續給他衝下去啦!

2009年12月5日 星期六

回憶外公與外婆

這週五的神學院輔導小組輪到我自我介紹,就挑了幾張照片跟小組員分享,在挑的過程中,看許多以前的照片,讓我興起不少懷念的fu。

終究,我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我,是由過去無數個我所累積而成,每當我想要暫時脫離對於未來的操煩,或面對眼前的現實有種窒息的感覺時,我很喜歡懷舊。懷舊,讓我某個程度上,去尋索我自己。

大概由於我是獨生子的關係,我對「人」的深刻記憶不如我對「地」的情感,我只有在面對「以前的地」才會懷念起過去的種種,面對以前的人卻不會有這種感覺。原因大概是面對「人」時,我得想「當下」我要跟他說什麼,我需要應付人際互動的事情,但面對「」(或曰「場景」)時,我只需要單向的想事情,懷念的過程的節奏、順序,從頭到尾都是我自己操控,不會有任何的打擾。

在這學期開學前,我的外婆過世了,在籌辦喪事的過程中,我也有機會到以前小時候我常去的外公外婆家懷舊拍照,可惜我的時間很短,無法在那兒久留。透過照片,讓我回想起許多事情。懷舊,是我拍照的初衷,「把人、把景拍的美美的」是出於攝影的要求,卻不是我的初衷,我只要拍出能讓我回味的照片就滿足了。

先從外公外婆家開始懷舊吧!

(攝影於2009年9月,外公外婆故居)

(30年前,與上張照片同地點,當時是我母親結婚時,照片中是外公外婆)

我從小就跟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有很長時間的互動,閩南語有句話說「老人‧孩子性格」,當老年人跟小孩子相處時,雖然外貌是天差地遠,但卻在心靈的某個部分是很容易相通的,這個部分在於青少年、成年、壯年人的內心的中,隨著社會化的要求,常被壓抑著,直到人年紀老了,一切的能力都降低,連壓抑心靈的力量也變弱了,這才又漸漸浮現出來。

(與外公一同慶祝生日,這張大概是舅舅拍的)

我與外公同天生日,在嘉義時每年慶生的日子我都很開心,因為也與外公一同慶生。我小時候常坐在外公騎的偉士牌機車的前面,有時我會指著路上某輛車,示意要外公加速然後超越它,外公就配合著照做,有時我指定的車輛是汽車,跑得太快了,還會因此被外公責備:「你以為阿公是開飛機喔?」

(原開在外公家巷子口對面的早餐店的:蛋餅)

剛搬來嘉義時,有天晚上外婆問我:「偉仔,明天阿媽買蛋捲給你做早餐喔!」我心想:「蛋捲?這可以當早餐嗎?」後來知道外婆的「蛋捲」這個詞的意義合併歸類到「蛋餅」去了。這間早餐店的蛋餅非常好吃,皮都是現桿現做,所以Q度一流,蛋餅灑些鹽巴加上蔥,就是整個好吃!我小時候1份賣12元,到現在去吃已經漲到25元了。

離開嘉義後,每次回到嘉義我總是硬幾齣早上的時間去吃這間蛋餅,每次吃時我都會想起常為我買早餐的外婆,吃這份早餐令我回味無窮。對於我,許多的回憶也是透過氣味來進行的。


(外公外婆家後面的空地,20幾年來沒太大改變)

相較於外公,我的外婆是較嚴肅些的,儘管如此,她還是做許多事情來表達對我的愛,例如幫我剪頭髮、為我做小棉被、做菜給我吃。除此之外,有次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就是國小時我突然想到我從沒玩過風箏,就想要做一個來玩玩,外婆說我一個小學生自己玩太危險,於是她用了一個下午的時間用報紙、竹筷子做了個風箏、套了釣魚線,接著就帶我去後面的空地放。

開始時我試了幾次都沒讓風箏飛上天,經外婆的指點就成功了。那天下午是我目前為止唯一一次的放風箏經驗,非常的值得回味。想到外婆放下她原先預定要做的家事來陪我達成「風箏夢」就很感激她。記得最後我不知道如何把風箏收回來,就乾脆放手讓它整個飛向不知名的地方,算是個沒公德心的小孩。


人的一生就是由許多事情累積而成,那些在我們人生中扮演了正向力量的人事物,我們都該感激,都該懷念,並且我們也要努力讓自己也成為那種在別人生命中扮演正向力量的人。透過懷舊,我常溫習這種概念。

用這篇感謝並紀念已回到天上的外公外婆,他們2位都是在過世前的1年內被我的母親帶領信耶穌的。

謝謝你們,親愛的外公與外婆。

2009年11月30日 星期一

東海教會社青小組

我,之所以是現在的我,是由過去無數個我所累積而成。

在思索接下來的人生方向時,回顧一下這30年來的自己是如何被形塑的,也許對於我將來要去哪兒可以有些想法。

在東海大學10年,可以說由2個小組生活所組成,一個是前5年的學生團契小組:路加小組;另1個則是工作後的社青小組


記得在我剛開始工作時,苗哥要我一定要趕快去社青,而且別用過去在學生團契小組中種種對小組的想法與期待來看待社青,而要用一個新的態度來參加社青小組,這些話對我後來5年的社青小組生活產生非常大的幫助。

由於社青小組的對象是未婚人士,人員一般來說是不太固定的,有的結婚了,有的到外地工作了,但社青的家長孫爸媽卻仍是相當關心每1位曾來社青聚會過的人。每次聚會都讓我有家的感覺,我想1個家庭小組能給人這種感覺就很讚了。


在這5年中,有1段時間是我與大家分享梁家麟寫的「基督教會史略」,這本談教會歷史的書內容豐富,而且在題材的選取上也相當適合華人基督徒閱讀。每次的討論,都不斷在加深我與大家心靈互動的層次。有時我覺得我把初代教會的教義講解得很清楚,但卻未能打動在場參與者的內心,我就知道我該調整,不是道理不好,也不是大家不思想,而是我未能在「道理」與「受眾」間找到恰當的連接線,這是我自我調整的契機。

這5年的社青生活促使我不斷在思想:什麼是社青的需要?

一般而言,社青都是上班族,對於上班族的基督徒,信仰能如何在他的生命中成就美好的事?這是我不斷在反省自己的,我很怕自己成為唱高調的傳道人,大概是我自己以前也不喜歡這樣的傳道人。


經過這5年的洗禮,我可以說我比剛畢業時更懂得社青及上班族的內心世界了,這都是我們社青的成員無私的分享,從他們的生命見證、生活經歷中我常看見人生的奮鬥過程。也看見在充滿著許多的無奈妥協、傷心淚水、無助徬徨之時,信仰價值觀如何在他們的生命扶持他們。也因為有他們,讓我在神學院接受裝備時,心裡頭踏實多了,每當我思想如何把所學的道分享予我以後所要面對的會友時,我心中總是第1個想到東海社青的大家,他們是我的「第1群受眾」。

在我以前聚會的東海社青有:退休教授、花店老闆、業務員、醫生、社工、研究生、生鮮超商的技術員...等,這讓我們的互動注入非常豐富的元素,來自不同環境的人做出的分享,讓社青絕無冷場,在當中亦沒有煩悶。

記得每次聚會前,我總是很期待,1週的中間能有1個晚上跟弟兄姊妹聚聚,是很快樂的!聚會後也都很滿足。我在想若我以後服事的教會社青能夠這樣,我就非常滿足了。


感謝東海社青,有你們陪伴我,我才是務實的我,不是虛浮的我。

2009年11月4日 星期三

感謝上帝


停下來想想,上帝對我真好,有好多要感謝上帝的事情。

1.這學期的課都很棒:大小先知書很充實是不用再多說的了,希伯來文老師也讓我們學的不煎熬,中級希臘文每週都討論經文,每週都很有收穫!

2.華神的同學都很棒:要討論學術的有得找,要運動打球也有得找,一起討論電影、音樂、影集的也有得找,輕鬆愉快講笑話也有得找,有時感覺是回到國中那種可以跟同學聊很多的時期了。

3.錢都夠用:今天算了一下,我們已經把下學期註冊的費用存到了,來華神1年多,沒生大病花大錢,生活費都夠用,而且過的不寒酸,之前有擔心經濟問題,感謝主在暑假讓雙方父母都給予很大的支持,讓原先為學費稍微煩惱的我們,半年內不必煩惱了。

4.3C用品都沒壞:電腦主機、螢幕都沒壞,雖然用了4年的NB的LCD面版破了,隨時都可能報銷,但暑假前也用不到1萬元的價錢在網路上買了台10吋的小筆電,用到現在都沒問題。我的相機及鏡頭都可以繼續用,就算稍有故障也都順利排除,相機網站上常看到的某某機身壞了,或是鏡頭摔了,目前都沒發生在我身上,相機快門數快5萬了,目前都沒啥問題,這是難得的事情。其他的像熱水瓶、印表機、除濕機也都可以繼續用,這些東西都用了4年以上了,都還能繼續work!太棒了!

希望都能撐到後年畢業,開始領正式薪水之後...

5.居住品質佳:我們住的房間右邊是客房經常沒人住,很安靜,左邊的鄰居也都非常安靜,讓我們住在這裡完全不會想要提出申請換房間,並且住我們5這層的都很好相處!俚語說:「千金買房子,萬金買鄰居」,我的鄰居真棒!

有首老詩歌叫「數算主恩」,裡面說「主的恩典,樣樣都要數,必能叫你驚訝,立時樂歡呼!」

我覺得上帝對我真好!感謝上帝!能夠走到這1天,都是上帝的恩典!

2009年10月28日 星期三

中職「又」涉賭啦!

(似乎不管中華隊打的多差、中職涉賭多少次,球迷的熱情都會繼續...)

中職20年的總冠軍戰打完不到24小時內,檢調單位馬上去中職4支球隊中的3支搜索,據新聞所說,這已經是中職20年來第5次涉賭了!

涉賭,大部分是打放水球,讓組頭贏很多,然後分一些紅,通常是固定上場但不是明星球員的容易被引誘,但近幾年來也有不少人氣球星也搞這套。

(球迷的熱情是真的,球場上的真假卻難辨!)

對我自己而言,國中時期支持的時報鷹隊是第1批涉賭的球隊,身為球迷之一的我非常的難過,哀傷自己去現場看他們球賽1次都沒有,就這樣每天新聞都看到說誰承認收錢,誰承認放水...後來經過10幾年,中職還是繼續涉賭,弄得好像不是新鮮事情了。

記得第1次中職打放水球時,新聞花一些時間整理美國職棒MLB的「黑襪事件」,當第2次、第3次、第4次發現放水球時都拿MLB的黑襪事件出來講,弄得所有球迷都對黑襪事件很熟,因為10年內被「複習」了4次。

兄弟象的領隊在第4次時說「如果兄弟象之後有人涉賭,就解散!」但其實從第4次到這次,兄弟有陸續開除了幾個可能是掌握嫌疑的人,但都弄個奇怪的原因開除之。這次的統一獅在總冠軍賽前,把前王牌投手,後來轉任投手教練的吳俊良開除,沒有說明任何原因,大家猜可能也是發現他有跟疑似組頭之類的有接觸。

中職~以後有機會我還是會去看,不是因為確定球賽勝負是真實的,而是可以去那邊吶喊減壓!哈哈!

2009年10月12日 星期一

開學三週了呢!

開學三週了!這個暑假非常充實,去才藝品格營1週、短宣3週、救災加上回高雄1週、外婆過世喪事1週、弄新生訓練1週、弄學前靈修會1週,這個暑假是相當充實,還有去阿里山、去南投玩,我沒有遺憾了!

這學期的課蠻棒的,「大小先知書」是華神的紅牌胡維華老師上的,第1堂課擠了90幾個人來聽,迫使之後都要到福江廳上課,可以感受到胡老師相當用心備課!作他的學生很累也很充實。


「初級希伯來文」是賴院長教的,他真是一位充滿愛心與耐心的老師,雖然每堂課都有一些作業,但份量都不會很多,在批改作業的上面除了作些訂正外,也會寫一些鼓勵的話,讓我感受到一個剛學走路的小孩所需的安全感,這樣下去下學期繼續修希伯來文的人應該會不少,這是好事。


「差傳概論」白老師夫婦講課的內容,跟一般我想的宣教士教差傳有些不同,可以預期的是這門課會有不少新思維,可使「宣教」這件事情的多元性與豐富性被展現出來。

「中級希臘文」第2次上課開始,就能很明顯的感受到充實感,吳老師講的雖然速度很快,卻也非常豐富,帶著我們討論經文,也會適度的引導學生的思考,讓我對希臘文的熱情燃起不少呢!


「講道實習」課我選的是謝豐慶老師,她真是位風趣的老師,第1堂課就很快的把23位學生名字都記著,當初會選她是聽學長姐說她會按著各學生的特質來引導發揮,我喜歡這種的方式,在表達方式上,我已經到了不太喜歡別人「大修」我的年紀。

「教義學(一)」是我們黃老師在華神所教授的最後一門課,之後他就要退休了,雖然在做一些教義觀念的推演時氣氛較嚴肅,但黃老師有時會講些有趣的笑話,我們這學期也跟黃老師同個輔導小組,盼望我們與黃老師都有個愉快的回憶。


15學分就這樣滿了!看看下學期的必修是10學分,若加上選第2學期希伯來文跟中級希臘文,就是16學分了!我還想去聽王貴恆老師一門教會領導管理的課程,很怕到我3年級時他不教了,聽說胡維華老師下學期會上1年級的「摩西五經與歷史書」,這個我也想去旁聽,非常有價值!

總之感覺起來就是「道碩怎麼每1學期都像塞爆一樣呢!」

(嗚嗚,我必須要上的課、跟想要上的課加起來好多喔,我要哭了!)

2009年10月7日 星期三

參加「長老會神學研討會」


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自創立之初,直到現在,都不停的有我認識的人在那兒,不管是讀書的:明瑞、詩達、李泰、(大維-念政大跑去中原作研究)、瑩萱、彥慈姐(我高中團契的輔導),還有工作的:珍美、先秦,我常有機會聽到宗研所的動態,其中最珍貴的就是研討會的資訊,我從2004年莫特曼來台灣的研討會就開始去,2年前去聽「解經研討會」,到今年來聽長老會神學研討會。

這次研討會的主題,算是要針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神學作個扼要的反思,邀請的講員當中,最有名的就是紐約協和神學院的神學博士宋泉盛老師,他也曾擔任過南神的院長,其他還有台神的鄭仰恩老師、莊信德老師,以及真理大學的蔡維民老師。


宋泉盛 - 「從1986年的信仰告白談論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神學」

宋泉盛老師有個「學長」,在中國教會超級有名,就是宋尚節博士,他們兩人都曾就讀於紐約協和神學院,宋尚節沒唸完,宋泉盛在那兒拿神學博士。今年80歲的宋泉盛老師,表達能力仍蠻不錯的,若拿5年前莫特曼來宗研所時作比較,算是比莫特曼更加的活潑些,但也可能莫特曼當時沒出全力。

總的來說,宋泉盛對於1986年的信仰告白的看法,認為這份宣言中雖然有一些「新思維」,但絕大部分仍屬「舊思維」,新思維如信仰告白中的「神是歷史與世界的主」、「耶穌祂來世上做人、作咱的兄弟」、「祂要使受壓制的得自由、平等」,舊思維指的是傳統教會中的信仰公約數,就是跟使徒信經差不多的那些部分。此外,他在會中談論長老會時,回憶起他當南神院長時,接觸的神學生跟牧師,就覺得牧師都沒有積極的回應這個世界,都在講八股,都在讓信徒把腦袋放在家裡人來崇拜,還聽到有些牧師說學神學沒用,他很生氣。

除此之外,他也聊些我平常少接觸的觀念,有些是以前聽過的,有些是第一次聽,舉例如下:

1.傳統的神學,很大部分就是希臘哲學化,因為當初基督教的興起是在希臘哲學的環境,保羅本身是個柏拉圖主義者,寫出來的東西希臘哲學味道很重,他作出來的神學是回應那個時代的需要,我們現在有處在希臘哲學的環境嗎?如果沒有的話,為何我要去念那個三大信經,去辯證基督的神人二性、三位一體等這些希臘化的教義呢?這是我們在「現在的台灣」需要關注的議題嗎?信經不就是要集合當代最需要集體反應的議題來作個表述的嗎?

2.神的「神學化」,被「組織」起來的神,不是「原本的神」,而是讓神學家覺得很安心的神,換言之,基督徒弄了一個框架,把神硬擠了進去,然後說「這就是神」,其實這個神是基督徒造出來的。

3.信仰告白是隨著神學變動的,作哪種神學,就做出哪種信仰告白,尼西亞、迦克墩、使徒信經的神學是希臘背景的神學,所以這三個信經,可以說是沒有希臘哲學背景的人,看了不是覺得霧煞煞,就是沒感覺,宋泉盛盼望長老會能做出自己的神學,制訂出自己的信經,這點與前南神院長黃伯和牧師意見是相同的,黃伯和也是宋泉盛的學生。

4.傳道人的「全知之罪」,當牧師一站上講台,就變成一個在信仰問題上無所不知的強者,好像他已經知道所有的答案的樣子,這樣的信仰沒有尋索的必要,也不會引發尋索的激情,倒是這些被提供出來的廉價答案,諸如:要忍耐、神會看顧你、多禱告、主會紀念,一句話把信徒的信仰疑問給「解決」了,讓信徒以為信仰就是這樣,信仰的詮釋權被怠惰自大的傳道人把持著,在實務上傳道人又無法提供真正對信徒生活上有幫助的建議。宋泉盛特別指出,沒有人可以看見神之「正面」,只能看見神的「背面」,當神學家強硬的想要做出「看神的正面」的神學時,這是個粗暴的手段!

5.原住民的圖騰、習俗並非如西教士所說,是屬魔鬼的,而是他們世俗化的文化,有些基督徒就是用這種眼光在看原住民的圖騰以及各樣祭典,不尊重原住民!

6.歐美的神學家,作的研究發表的東西,都是「觀念的推演」,讀起來讓一般人很難理解,雖然有些後現代的神學家,但是他們的著述還是相當的「現代性」,他們下意識的認為「我寫的這個東西,是普遍的」,宋泉盛提倡的「故事神學」就是讓每個民族講自己的故事,讓聽者從故事中去感受、去理解,這才是真正在後現代社會中的神學,而不是歐美那種觀念推演的神學。

7.小小的批判巴特及莫特曼:巴特自己說作神學要一手拿聖經另一手拿報紙,結果看他的「教義學」哪裡有看到報紙?他自己說的自己都作不到。莫特曼自己曾是二戰戰俘營的牧師,但他在那幾本「XXX的上帝」中卻仍在「觀念的推演」,卻沒有把那些發生在戰俘營中的深刻的故事給發表出來,可嘆!

8.台灣在提倡作本土神學的,目前都是在理論的探討階段,沒有作的起來的,而且大幅度的去引用西方的理論,好像沒有引用西方自己就是沒有實力,要證明「我有理解西方的能力」,造成真正的台灣本土神學無法建立起來。

9.宗教改革從來沒發生過,16世紀那個叫做「反抗教會的一群人,批判教會弊端,然後自己另起爐灶建立教會,之後也搞出一樣的弊端」,真正的宗教改革,或許我們可以從現在開始弄。

10.什麼叫做「對的教義」?如果要符合「教會的標準」才叫做對的,那馬丁路德就是異端,因為他反抗當時的教會,事實上他當初也承受這樣的指控,如果說要「看聖經」,聖經研究與神學研究成果那麼多,有誰敢說我的研究一定是正確,其他的都輸我?討論「對的教義」時,不要落入霸權與八股。

以上,是在研討會中,我比較記得的宋泉盛表達的觀點,這些觀念,有些真是刺入我的心,在提醒我不能把既存的觀念推到極致,以為完美無缺。接著以一個正在讀道碩,準備以後成為傳道人的神學生稍微談談我的心得:

1.神學希臘化:在我實際的經驗中,就是我看過一本傳統的神學書,叫「認識基督教教義」,校園出的,很厚,當時也是東海團契必陪讀的聖品,我記得當時我唸得很辛苦,也陪讀得很辛苦,我在當時的團契中,算是對教義的興趣相當濃厚的學生,但面對當中的觀念推演模式,其實是台灣人很不熟悉的,例如對神存在的論證、聖經權威的論證等等,這些論證我費好大一番功夫才解釋給學弟聽,也不能保證他們是否真明白,事實上我自己明白後,到現在久沒複習叫我講,我也講不太出來了。神學希臘化,似乎是一個事實,但這是一個久遠的傳統,也是個事實,梁家麟書上說教會歷史,就是我不喜歡,他也是存在的歷史,我討厭哲學化神學,他也是基督教的歷史之一,是基督教的一部份,結果就是很多人受影響,不喜歡這個就在自己這一代努力作改變,看大家要不要跟著一起改。

2.神的「組織化」與「神學化」,導致無法接受與這系統稍有不同的「神」:這議題我認為對神學生、神學研究者、神學家而言,這個批判是全然有道理的,因為通常在理論的建立上,常需要「絕對化」這個理論,我自己稱這為「絕對化自我的必須性」,要提出一個論點,絕對化這個論點是一定要的,且要認為這論點幾乎可以解釋所有現象跟所有其他論點,這種高抬自我的態度是一定會有的,而需要避免的,則是把這種態度「推到極致」,就如上學期教會歷史上到的「經院神學時期」,那些神學的討論早以脫離教會信徒的必須理解以及牧養實務層次了,還在辯的很happy。

但是對於信徒,我認為可能有些信徒需要感覺「神很安全」,至少某個信仰時期需要這種「信仰的安定感」,所以需要「安全感教義」與「安全感教導」。就如預定論第五點說「一次得就永遠得就」,路德宗說這教義沒聖經根據,因為聖經有很多經節寫的跟這教義相左,但是在某些基督徒心中,這個教義可以讓他「很安心的信基督教」,然後在這安心的底下,可能可以過一個健康的信仰生活,也跟其他弟兄姊妹好相處,有穩定的服事等等。我記得看過苗哥推薦的「牧師」一書中也提到,牧師自己可以有很多的神學思辯,甚至可以有叛逆的神學思想,但是到了講台上,還是得講讓會眾有幫助的道。

當然,是否過於保守以致於讓會眾覺得索然無味,也是另一個值得考量的因素。最近我越來越知道為何那些政府官員在當大官之前,都是能言善道滔滔不絕,當了官之後永遠只能打官腔,不打官腔的很容易被說成「不當發言」,因為打官腔是最安全的方式,說個大家都差不多可以接受,但又不會很同意的話即可;要說個心裡話,群眾中不同意這個說法的,會很激烈的反抗,在教會中也可能引起長執的不快而需要捲鋪蓋走路,或者引起信徒的消極抗議與出走。

對於我要在台上講什麼道,「簡單的答案」就是「聖經的道」,但在具體的作法上,我仍還在思索與學習,什麼樣的道能讓信徒有幫助?我想我必須更多的去跟信徒互動,理解他們的心靈世界,才能做到對他們有幫助。

3.信仰告白的動態與靜態:這個事情很複雜,「改寫教義」或「改寫信經」在絕大部分教會來說,都是「動搖國本」的事情,就算心裡面覺得這些信經、教義已經過時的教會掌政者,也不太會採取「改寫」這種「制度性力量」來作改變,大致上的作法是在舊教義、舊信經的「詮釋」上增添新觀點新元素,這也是宋泉盛極力批判的,他認為長老會那個宣言還是在找「最大公約數」,沒有全然與舊思維切斷關係,他覺得很可惜、很遺憾。但事實上,若真的全力拚「新思維」可能很容易造成分裂,一分裂則很多不好的事情會隨著發生,第一個是長老會的名聲破損,信徒間也失去一個穩定的信仰環境,信仰也開始動盪了起來,人心不安隨之而來。再者引起教會的動盪,支持的與反對的針鋒相對,雖然說可能好的神學結論是可以透過這種方式激發出來,但考量所耗費的代價,長老會有現在的榮景,不是短期弄起來的,是有很多前人100多年的心血集結而成,現在為了宣言的問題弄得大家不愉快,嚴重者將引起分裂危機,是絕大多數人不願意看到的。

4.傳道人的「全知之罪」,這個對我而言是好的提醒,之前苗哥給我看一些信義宗的書,裡面對改革宗的批判之一也是這個,信義宗認為改革宗建造一個完美無瑕的系統,然後說:「看,這就是神啊,多麼完美!(只差說「讓我們來膜拜祂吧!)」這也是我以前所犯的錯,所幸在念神學院前,這個遺毒清的差不多了。只是面對信徒時,我目前仍是回答不出來「抱歉喔,我不知道耶!」,感覺會讓對方覺得「你的專業在哪裡?」「教會付錢請你不是讓你說我不知道的!」在理念上,我會避免「全知之罪」,但實務上似乎還是需要思索個有智慧的作法。

5.原住民的圖騰、XX祭是不是屬魔鬼的?這跟拜祖先議題差不多,都是我很不熟悉的,因為我從小就是基督徒,沒有遇到這種困難,但可能以後會友或者傳福音對象有類似背景的,我也得預先作個準備,嗯嗯~三年級在說好了,今年功課很重。

6.歐美的後現代神學家,其實還是很有「現代味」,這個我從以前就有這種感覺,念莫特曼、海德格的書,真是有夠難懂的,也沒舉幾個例子來輔助說明來聽聽。這點我曾明瑞討論過,我們認為他們只是痛恨「現代的規則」,而要將現代性的規則給支解,然後自己樹立一個屬於自己的規則,與現代規則一樣,後現代規則同樣是可以解釋萬物、放諸四海皆準的,唯一的不同,是規則的內容與發明規則的是誰。

7.巴特與莫特曼被宋泉盛批判:嗯嗯~我得小心自己,不要言行不一,這會給人說話的,最好自己說的事情,是自己作的出來的,作不出來的不要隨便亂說。另外,莫特曼寫「XXX的上帝」那幾本的那股勁兒,應該的確是跟在二戰及戰俘營的經歷有非常巨大的關係,只是感覺起來,神學家在神學著作的正文中聊這個以前的受虐經歷之類的,感覺就是low掉了,若在序言聊還OK,我想莫特曼大概也是這樣想吧,想讓他的神學著作,就是100%學術成分,其他的人生經驗的事情,在其他地方聊,例如專訪、傳記。

8.本土神學的建構:說真的,如果宋泉盛說「現在台灣本土神學建構仍在理論階段,沒有什麼像樣的成果」是真的,這個概念在我腦袋中就是等於零了,我對大部分理論的理解能力都很弱,更何況是未有豐碩成果、未引起廣泛討論的概念。

9.宗教改革是否像宋泉盛講的那麼糟?我想一個神學家到頭來,一樣是會絕對化自我的,這是任何人都不可能避免的,一自成系統,就會去化約別人。潘霍華給人家感念之處,就是他英年早逝,來不及做成「無懈可擊的神學」,沒活到那個「到處去化約別人」的年紀。一個神學家活的夠久,就有能力,也會有一種趨動力,去讓自己的神學精緻化、系統化、以及絕對化,在形成自己系統的同時,對非己方的論述,就難免陷入「化約主義」的思維,這點在那天的會場中,印象中是鄭仰恩老師也有針對這點,在現場對宋泉盛有一個婉轉的小小批判,學歷史的,大部分是不太喜歡什麼都本質主義,什麼都化約成一兩個觀念的。

宗教改革就是一個有好有壞的運動,有人抱持著「我只想要改正天主教中的陋習」,也有人認為「我要趁著宗教改革,擺脫天主教的轄制,奪回國家的利益」,全面性的指責宗教改革第二代之後的醜陋事,雖是吭鏘有力,不至於是沒事實根據的,但也算是「化約」了些,要全面性的指責一個對象是輕省的事情。套用故事神學的概念,可能可以去挖掘宗教改革的「故事」,雖然在技術上有困難,因為古時不是大家都識字,就算集結成書的也大概是有頭有臉的才能這樣出版,因此不容易找到真正的下層民眾的「故事」。

10.「何謂對的教義」這件事情,我現在才開始學教義學(一)的課程,無法對這種問題來提出什麼建設性的思想,等學到教義學(三)再回頭想這個吧!

在會場上,其實宋泉盛不太聊自己的故事神學、第三隻眼神學,他可能覺得這不是這次會議的重點,也可能覺得這些大家應該都知道了吧,他這次來講的重點,就是對長老會的歷史做出些反思,但沒有講展望,大概他的目標從沒變過,就是希望台灣基督教的神學「徹底的本土化」,所以也不用多作闡述,而且四場六篇論文,他自己是一場而已,也算是有尊重這個研討會,這個要學起來,如果有一天我也變成大人物,不要太唱秋,覺得到一個地方就是那邊的VIP,要尊重當地主辦者。

第一部份就先這樣,之後有空再來寫其他幾篇論文的感想。

我想應該沒幾個人可以從頭看到這邊吧!字太多了~哈哈!

2009年9月26日 星期六

學前靈修會

學前靈修會前一天,我們有6位自治會同工先去佈置會場,所以對我而言,這次是3天2夜的學前靈修會。我主要負責的是音樂部分與攝影,在當中有信傑哥在第1堂司琴及雅鈴與峻偉負責晚上的禱告會,感謝他們接受我的邀請,能與這些人服事是我的福氣。


在當中一個特別的經驗,就是在講道後的靜默時間都需要一小段時間的音樂陪伴大家靜默,這時福雄哥拉小提琴、我彈鋼琴,當我彈主旋律時福雄哥拉襯樂,反之當福雄哥拉主旋律時,換我彈襯樂,我們兩人英文名字都是Samuel,都姓林,所以我們都是Samuellin,希望我們可以一直合作下去。


這次華神賴院長因故沒來,陳濟民前院長來講榮耀的教會,很多人受感動,可以感到三堂都由同一個講員講的,其實也很不錯,信息有連貫性、一致性。

珮貞無論是帶詩歌或帶活動都非常厲害,很能抓住會眾的心思,她如果沒有全職,一定可以去參政,鐵定是造勢晚會的熱門人物。


我自己在華神第1次領詩也在這次完成,唱一首唐崇榮牧師的high歌:面向永遠的家園,以及之前在武昌教會聽到他們唱的讚美之泉「何等恩典」,大家都唱的很投入,有high到也有感動到。

攝影方面,這次跟學弟奕祺借了顆超廣角鏡頭Canon EF-S 10-22mm F3.5-4.5 USM,很多地方很好取景,在特寫方面還是小黑砲Canon EF 80-200mm F2.8L這顆好,新的發現就是用Lightroom的懷舊照片模式能把光影對比增強,可以營造出蠻不錯的效果!有點類似報導性質的fu。


這次學前靈修會大部分的人反應都非常好,這對我們同工而言可以算是欣慰了,瑞麒非常詳盡的把大家的意見彙整起來,並且與牧育部有很好的溝通,這真是值得我來學習,要把一個會弄的OK,是需要花很多心思,而且自己心裡面要有定見的!

最後用一張模仿電影劇照「來自硫磺島的英雄」作結束。


2009年9月19日 星期六

相機升級了!

我的Canon EOS 400D升級了!且是不花一毛錢達到的升級!

常逛mobile01是有好處的,最近看到有個網友丟出一個韌體,可以把400D一些功能「解放」出來,我猜應該是當初作的時候可能跟30D都是一起作,但為了市場區隔而把部分功能封印著,賣比較低價。

更新之後主要有幾點的不同:

1.點測光:400D只有局部測光,現在增加了點測光後,拍照在測光容易多了,只要對準一個想要曝光正常的小區域,按下曝光鎖按鍵,幾秒鐘內構圖就可以放心按下快門,從相機LCD上看到拍的曝光結果都讓我很滿意。

2.感光度ISO達3200:雖然400D的雜訊抑制比不上30D、40D,但在微光環境下,有得拍總比沒得拍好,特別是一些晚上的場合,又不方便上角架,開ISO3200拍縮圖起來看都OK,再用Lightroom稍微抹個雜訊,還是可以看的!

3.ISO可1/3調整:以前400D只能調100、200、400、800、1600這些選項,但用這個韌體以後,可以用ISO320、ISO640、ISO1000、ISO2000這些選項,這也是相當有實用性。

4.區域對焦:這可是50D都沒有的功能啊!類似新推出的7D的可以選擇要上半部、下半部之類的對焦,但我不常用這個功能,因為400D只有中央點對焦比較可靠,其他的不太值得信任,所以這個功能完全是「爽度」而已,我很少用。

5.快門數查詢:這個韌體弄了個「工程模式」可以查快門數,我查了結果覺得很奇怪,我自己拍大約是4萬3千張,但是快門數查詢卻是5萬3千張,實際的快門數比我手中按的多了近1萬次,但我當初是買全新的,也是看著包好好、整個機身乾乾淨淨的拿到我手上的,連LCD也沒刮傷,真是奇怪!不過想到我用這4萬多次都沒發生什麼問題,再看到mobile01上40D有許多ERR99的災情,就慶幸自己的400D是頭好壯壯呢!

現在感覺自己的400D好像是花了1萬元升級呢!趕快幫它裝了個電池手把增加氣勢,也是正式宣告:「400D,我要跟你一起度過念神學院的日子喔!至少要撐10萬次快門!」

2009年9月6日 星期日

再見,外婆!

(2009.01.26外婆受洗於嘉義基督教醫院急診室)

我親愛的外婆李曾玉卿女士,在2009年9月6日晚上過世了,享年81歲。

她在今年1月26日於嘉義基督教醫院急診室受洗歸入主名下,當時在病床上,我看外婆非常痛苦,就帶她作一段禱告,之後我們問他要不要信耶穌,她說好,我就帶著外婆一句一句禱告,接受基督信仰,使她心中有永遠的平安,隨後母親拿了飲水機的水來為外婆施洗,外婆就這麼歸到主耶穌名下。雖然外婆現在離開我們,我相信未來必能在天上再相會。

(外婆很喜歡雅敏)

外婆所有的孫子當中,我算是最受到她照顧的一位,從我國小一年級開始,中午放學由外公或小舅舅接送家裡,每天都吃外婆煮的午餐與晚餐,晚上也常跟外婆一起看電視。有幾次晚上九點十點,我肚子餓,外婆就到廚房去拿麵線過水後用煎的,做成一道小點心,很方便也很好吃!

(我與外公一起慶生,一起切蛋糕!)


(外婆與我)

外婆非常「多才多藝」,她年輕時曾是理髮師,我到國小畢業之前的頭髮都是由外婆親自操刀的,剪的有型又符合學校規定,直到我國中後外婆身體狀況稍差、不能久站,才到外面給理髮店剪。此外她還是個裁縫師,我念幼稚園時睡覺很會踢棉被,外婆為我作了一個直接穿在身上的小薄被子,讓我可以安心的睡覺又不會感冒。

在我懂事之前,外婆就已經為我做了許多事,她真是相當的疼愛我。

在我念國小的那段期間,外公外婆家是我們的避風港,在家裡很艱難的時候,我也曾住在外公外婆家對面一間屋子,每天晚上吃外婆燒的飯。國小這六年,我就是被外婆作的菜養大的。

(外公外婆以前住的地方)

在我國中時外公過世了,那之後外婆與小舅舅一家搬家到現在住的地方,原來的舊屋子租人,我心中一直想要找個時間去拍那個舊家的照片,那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回憶,今年終於有個機會去了,幸好外貌沒有太大的改變,那個屋子也陪伴我度過許多的時光。

上大學後,每年過年都回外婆家,她總會提醒我身材要注意,不要太胖,雖然她已不能再幫我剪頭髮、為我縫製衣物、以及燒飯給我吃,但她仍十分關心我,我知道她心裡頭是惦記我這個孫子,盼望我有個健康的身體,以後有幸福的家庭。

就在我大二與雅敏交往後,有幾次帶雅敏回去給外婆看,她看了雅敏直說:「真是個又乖又溫柔的女孩!」2005年我與雅敏結婚時,外婆身體狀況已不適合長時間出門,因此無法來參加我們的婚禮,婚後我們回嘉義時也常去探視外婆,她在病床上有幾次拉著雅敏的手對我說:「偉仔~你娶到一個好太太,要好好珍惜!」

(2008年過年,那次外婆跟雅敏聊許多以前的事情)

我想外婆是何時察覺到我娶了個好太太呢?後來我想起我們回去探望她時,雅敏都會常與外婆講話,很有趣的是外婆會與雅敏聊很多她以前的事情,卻沒有跟我聊這些,可能她覺得女生經歷的事情要跟孫媳婦雅敏聊比較有感覺吧?

今年暑假我們與實習教會一起去大陸,離開台灣之前到嘉義基督教醫院探視外婆,當她知道我們要去大陸三週後,就請舅舅拿了幾千元給我們作旅費,當時外婆已經進出醫院好幾次了,身體的狀況又更加起伏不定,我們在大陸那三週都祈禱上帝讓我們能再次見到外婆,有次打回嘉義,媽媽說外婆原本很危急,但幸好後來又挺了過來,我想她可能很想見孫子們的面。


回到台灣後在8/21我們回嘉義探望她,在病床上的外婆又比以前更虛弱了,我看了心中很不捨,這雙曾為我縫製衣服、燒菜做飯、又為我剪頭髮的手,現在已虛弱的舉不起來,打點滴的針頭在她的手上增加了許多疼痛,她無奈的對護士小姐說:「不要再打針了!」

那次外婆身體非常疼痛,前夜幾乎無入眠,就在我要離開前,外婆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主動要求我為她禱告,我就握著她的手為她祈禱,懇求主耶穌與外婆同在,讓她感到自己不孤單,使她知道自己將來是到天堂,那是個無災無病、無痛苦也無眼淚的地方。如今她已安息主懷,願主耶穌接納她的靈魂,願她的子孫永遠記得她為大家付出的一切。

感謝主給我這樣的外婆。外婆,再見!

(與外婆最後一次合影,2009年端午節)

2009年8月26日 星期三

攝影器材

從2年多前在Canon PowerShot G3還健在時,考慮買下1台相機時,便很常上網看相機,因此對於規格也漸漸瞭解。上週五帶一個神學院的學長去台北的相機王買了Canon EOS 500DCanon EF-S 18-200mm F3.5-5.6 ISCanon 430EX Ⅱ,加上電池、保護鏡、相機包...等,有54張小朋友出走,這是我第1次帶人去買相機。

常在網路上逛的結果,的確是會對相機的規格漸漸熟悉,不用刻意背都可以如數家珍。我也常上網看各種機身與鏡頭拍攝的照片,以此衡量下一支鏡頭要敗哪支,機身要買哪台。

目前我的Canon EOS 400D真的是很強壯,快門數超過4萬2千次,還是非常的健康,除了機身較小、我手掌較大不合手外,對焦準確度有時也讓我拍的不太安心,目前對於全片幅的DSLR是不考慮,一來太貴,二來對焦系統也沒比中階機Canon EOS 50D更精準,全片幅的鏡頭有掛L的都非常貴,考量之下,下台機身應該是中階機50D或後續機種。


在教會實習中,有次發現有個叔叔拿1台相機在拍我們聖誕節演戲,後來拿到他幫我們拍照的照片,才知道原來是Canon家的機王:Canon EOS 1Ds Mark Ⅲ,加上Canon EF 24-70mm F2.8L USM,機王加上鏡王(不過這支很會移焦就是了~),想說能被1Ds Ⅲ拍到應該算是蠻榮幸的,哈哈!

目前對於自己拍照的技術,自從去大陸後又增加了一些,感覺上自己想的「哪種條件設定下,應該是拍出哪種感覺」準確度越來越高了,不再像以前有很重的「抽獎心態」按快門。

記得小時候看日本卡通聖鬥士星矢,一輝打處女座沙加時,為了提高自己的第6感(小宇宙)就故意讓對手把肉體5感摧毀。我在去大陸拍照時也有這種感覺,我帶著Canon PowerShot G3,知道這支相機的焦段就是這樣,廣不夠廣、望遠也不遠,於是我只鎖定G3能拍的景物,不能拍也不會覺得可惜,在諸多限制下,反而能集中注意力在構圖上。



(這張是我的G3代表作!)

一回到台灣,前天去六福村玩,帶著3支鏡頭去,大部分都用Canon EF 80-200mm F2.8L在拍,感覺又是一直在拍特寫,拍人的特寫、猴子的特寫、駱駝的特寫,構圖的思維又變弱了。我想目前我應該找個時間出去,只帶1顆鏡頭去拍1天,如此訓練構圖的能力,才能提升攝影的功力。

器材的提升,可以帶動攝影功力的提升,像我從數位相機進步到單眼相機。但也有些時刻,暫時性的「器材缺乏」更能提升攝影的思維,這是我以前不知道的。

我一直認為,當我拿單眼相機拍的照片,在別人看起來跟一般數位相機沒兩樣時,這就是我的錯,也浪費了器材,惟有我的攝影功力提升至能駕馭現有器材,這才是對的。

400D還會陪伴我多久呢?越久越好囉!

暫別阿里山鐵路

身為嘉義人,其實到結婚前我都沒去過阿里山,結婚後與阿敏家有三次到阿里山,每次都很開心,最後一次是今年暑假開始時去的,也是第1次帶單眼相機去遊阿里山。

這次的莫拉克水災,也讓阿里山鐵路重創,據說兩年內無法復駛,短期內大概也無法再去阿里山玩了。在此貼一些照片懷念一下。

(神學院畢業之前都不會再看到的阿里山小火車)


(雖然我不是鐵道迷,但阿里山小火車對我這嘉義人來說,還是頗有感情!)

(夫妻樹不知道還健在否,其實這兩棵好像是已經死掉的樹了~)


(身在神木群中,人類其實是很微小的~)


(何時還能一起去遊阿里山呢?期待著!)

2009年8月14日 星期五

大陸尋奇-精選照片

這次去大陸玩的地方,是2個有名的景點,1個是青海湖、第2個是西湖,由於第1次去大陸,不想帶太多東西,單眼相機Canon EOS 400D就不帶了,拿之前陪伴我也好一陣子的Canon PowerShot G3及雅敏父親借我們的Canon IXY Digital 60這2台DC拍照。

用G3拍照時,我都直接拍RAW檔,原始未壓縮的檔案,提供寬闊的後製空間,使我享受在攝影的樂趣裡。

去中國大陸要拍什麼?就是找特色拍,人文特色、風景特色。出了國,總是得拍點不一樣的。

(這位婆婆在想什麼呢?)


(這位伯伯很有共產黨味兒)

(不知道為什麼,覺得很喜歡這張照片~)

(青海高原風光,這是我在那邊拍的最滿意的照片)

(西湖風光)

(雷峰塔)

(西湖荷花)

(青海牧羊人)

(雲的影子在山脊上)

(都市孩子,沒看過馬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