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2日 星期日

Paul Scott Wilson講座(3) - 講道結構如何能展現神學?

這個講座我雖然只有去一天,但收穫很多,我自己接觸了這些課程後,發現如果有機會接觸這些學界新的東西,對教會是非常有幫助的。有個這學期也跟我們一起上「當代講道法」的同學,他已經在牧會了,他決定之後要念講道學,繼續探索宣講之路。

Wilson在之前提醒大家,身為一個宣講者,必須意識到「宣講」這件事,是會帶來人的恢復、重整、更新的,因為我們宣講的是神的道。而神的道是非常的活潑、充滿生命力,他打趣地說枯燥乏味的講道帶給教會的破壞,並不亞於異端。

在上一講有學員提問「想像力」是否有危險、會讓人離開經文、而變成只有想像?針對這點,Wilson再次將他在講道中運用想像力這件事再次定位,所謂的想像力是在「語言」的範疇,亦即宣講者的語言,必須要讓會眾有一種想像力,目的是「去進入經文的世界」,因為經文唸過去,就真的過去了,若念過去的文字沒有經過圖象式的記憶,會非常容易忘記,而聖經對當代的人來講都是很鮮活的,按他們的背景、目前所遭遇的狀況而寫的,故對他們的理解不是問題,對兩三千年後的我們卻會有很深的隔閡,想像力就是幫助現代會眾消弭這隔閡。

Wilson以石油、天然氣為例,這些燃料的提煉是為了使人可以良好的使用,並對人的生活有非常巨大的幫助,但這些燃料仍有其危險性,所以需要好好的使用,「想像力」也是如此。Wilson舉耶穌為例,福音書中耶穌常用命題的方式來宣講,例如「天國好像XX」,而耶穌講這些命題時,亦用「想像力」,就是用當代處境的題材來幫助會眾理解,例如:天國(命題)好像一粒芥菜種,有人拿去種在地裡...,大家就會跟著去想...真的有個人拿個小小芥菜種種在田地中...,這就是想像力。

【講章的深層結構】

傳統的分點式(Typical Use of Points)講章從13世紀中世紀教會就開始大量使用,對會眾而言這是很容易吸收的結構,特別適合於書信類經文的講道。Wilson認為他的四頁講章並不是提出另一種外在的講章形式而已,他提出的是講章的「深層結構」的另一個選擇,就是:宣講福音。

Wilson提出福音的雙軸性:律法和恩典,這兩者都是神的賜予,困境+恩典=福音,所謂的困境就是當人無法行出當行的、無法達到神的命令時,神會審判,人的墮落產生舊秩序。而恩典就是「人原先的重擔,神替我們背負。」從困境到恩典,這過程就是福音。這就是Wilson所謂的講章深層結構。

【講章的〝主題句〞】

Wilson提出四頁講章的主題句的七個原則:

1.主題句的主詞是「神」,而講章就是一個「小宇宙」,講章中有神的作為。
2.主題句需要是一個完整的句子:主詞+動詞+受詞。
3.主題句要簡短,不要過長,會記不住。
4.主題句的動詞要選擇強烈點,讓會眾記住。
5.主題句必須是直述句,不能是問句。
6.主題句在整場講道中至少要重複三次。

【舊約中的「福音」?】

Wilson認為舊約與新約一樣都有福音在其中,他對福音的定義是「只要有神的拯救,就是福音!」因此舊約中以色列被神拯救、詩人在詩篇中陳述了神對他個人的拯救,這些都是福音。

小結:這一講Wilson從概念開始談起,他強調的不是講章的外在形式,而是深層形式,也就是「福音」。

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Paul Scott Wilson講座(2) - 介紹講員

緊接著開會禮拜之後,是由蔡慈倫老師來介紹講員,蔡老師以幾個問題來讓講員自我介紹。Wilson是多倫多大學以馬內利學院的老師,相關資料請看網頁


(蔡慈倫老師提問,鄭仰恩老師翻譯)

1.講員的背景:

Wilson是加拿大人,他父親是個牧師,他年少時不把信仰放在眼裡,17歲的時候離開教會,但有一個特別的事情使他回轉。有個跟他不是太熟的朋友,跟他一起過馬路,Wilson彎下腰來綁鞋帶,朋友繼續走在街上,結果被車撞了,而且被撞得蠻慘的,後來他被送回加拿大繼續治療,過一陣子後,Wilson回加拿大看他,Wilson看著他,好像一切都回復了,臉上的腫消了、朋友安詳的坐在房間的椅子上,但Wilson呼喚他,他卻沒反應,Wilson意識到他的朋友可能聽不見、也看不見他,這位朋友的狀況趨近於植物人了。

在離開朋友家的路途上,Wilson經過一個許願池,他丟了錢許願,但他隨即想到,我是個基督徒耶,我幹嘛向許願池許願?我可以禱告啊!於是他向神禱告:「主啊!求你醫治這位朋友,使他康復,不然你讓他安然的回天家吧!」結果隔天Wilson的姊姊打電話來告訴他說,這位朋友過世了,息了世上的勞苦。然後Wilson覺得信仰很真實、神很真實,就回到基督教信仰了,每週日都坐很久的車子去聚會也不嫌累,最後踏上了講道之路。

(Paul Scott Wilson)

2.作為一個講道學者,他自己受到誰的講道影響最大?

這個問題Wilson列出了7個對象~真多!

(1)Wilson的講道中非常強調「神的恩典」,他第一次意識到神的恩典如何運行在人的身上,是從他的外婆身上學到的。他的外婆是個敬虔的婆婆,每次到他們家時,都會叫Wilson和他的妹妹一起來禱告一個小時,所以Wilson說對他的外婆是又愛又怕。

有次外婆和往常一樣,做好飯,叫外公下來吃飯,但叫好幾次都沒下來、也沒回應,她上樓去房間敲門,敲好久都沒應聲,然後她要開門時聽到一個聲音對她說「我的恩典夠你用!」這個聲音是他以前沒聽過的聲音。她一推開門,發現她的丈夫過世了,就趴在桌上,安詳的離世。之後的喪事過程,外婆一直沒有歇斯底里的反應,反倒是充滿著寧靜安詳。小小的Wilson從這個事情中深刻的體認「神的恩典」,這也成為他講章中的重要元素。

(2)Wilson的四頁講章建議講道者從週二到週五這四天可以「一天寫一頁」,到週五就可以寫完,然後週六排練一下,週日就可以上台,這樣是讓講道者可以有比較充裕的時間預備講章。為什麼會有這種構想,是從他看父親預備講章的「慘烈狀況」而有的反思,他父親跟絕大多數傳道人一樣都是到週六還在拼講章,明天要講了今天講章還沒搞定,弄得全家都很緊繃,媽媽因此很緊張、孩子們也不好過,所以Wilson希望可以透過四頁講章的形式幫助傳道人更充裕的預備講章,以免為了服事而失落了家庭的和樂。

另外Wilson也從他的父親的講道中學到狠好的一點,就是「對話性」,四頁講章強調要與傳統講道學「上對下」、「以講員為中心」有所區隔的,就是「與會眾對話」,這是學習自他的父親,Wilson開玩笑的說大概是他父親沒準備好,所以在講道中注入對話的元素。

(3)四頁講章很強調結構,就是四幕景的順序(詳情請看前篇),Wilson說他這種「作結構」的觀念是來自於他的母親,她會教孩子們作菜,很強調作菜的步驟,什麼東西要先加、什麼東西後加,幾分鐘之後要加入什麼...等等,他從母親那兒學到「腦袋中只想著如何預備講道是不夠的,還要知道『用什麼步驟』來預備」。

(4)Wilson的講章信息非常強調「律法」與「恩典」,他從奧古斯丁的著作中對「律法」與「恩典」有新的理解,並且更知道如何區分兩者,他在講章中會找出這兩者之間的張力,這張力就是講章的動力所在,這在本篇後面會詳述。

(5)他也從司布真的講章中欣賞到「講章之美」,司布真的字句、他的觀念,影響他很深。我自己從沒看過司布真的講章,看來有機會應該要去閱讀一下。

(6)黑人的講道傳統影響他很深,這個傳統保留了18世紀中葉的奮興講道風格,其中大量用「敘述性的語言」,並充滿著熱情,黑人的講道就像美妙音樂的抑揚頓挫。我從youtube上看過一些黑人的講道,真的是蠻特別的!甚至有的是用唱的方式來講道,講員跟台下一呼一應,沒有人會打瞌睡的!

(7)最後是Wilson欣賞的當代講道學者,包括提出誘導式講道法(Inductive Preaching)的Fred Craddock,以及蔡慈倫老師的指導教授(我沒聽清楚叫什麼名字...),Wilson從這些當代的學者學到如何找出經文本身的生命力,以及如何讓經文成為能供應人的信息。此外他也從這些學者學到「敘事的力量」,他舉例當我們回到家,要跟家人分享今天我們發生什麼事情時,我們不會跟他們說:「今天發生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有三點...」,而是會跟他們聊天、哈拉。

林林總總,Wilson列了7個影響他講道的對象,我們每個同業也都可以來思考,自己的講道風格與理念受到哪些人、哪些事情的影響,列下來後自己看應該會覺得很有趣,這也是一個回顧的機會。

3.Wilson非常強調他的四頁講章要如電影的四幕景,意思是講道中要讓人好像「用聽覺來看一場電影」的感覺,蔡老師問Wilson這個要如何培養?這真是個實際的問題,因為台灣的教育從小一直填鴨子,我們背標準答案最強,想像力最弱...

Wilson針對這點,他先說明我們這個時代是影像充斥的時代,會眾對於理性觀念的推演能力與興趣已大不如上一代,年輕人從小就是用視覺來認識世界的,以前的人會看「小說」,現在有漫畫很多人就看漫畫了,電視電影在我們現在生活中的影響力就不需要再多說明。Wilson指出影像時代的特色是直覺、快速,而「影像」是人吸收資訊最快的媒介,人不需要全神貫注就可以吸收影像帶給他的訊息,但面對抽象的觀念,卻一定需要全神貫注才有完全理解的可能,這是我們身處的時代。

他所強調的「在講道中使用圖象」並不等於要在講道中放ppt圖片,而是「語言中的圖象」,意思就是讓聽的人閉上眼睛,就能聽著講道,然後腦中產生敘事的圖象,這能讓會眾非常容易留住印象。他指出我們要先明白聖經各卷的「第一受眾」,也就是設法找出經文是對誰說的,這些受眾身處於什麼環境,例如哥林多前後書的背景是什麼、啟示錄的背景是什麼,他認為在講道中若適度的讓受眾瞭解經文的「第一受眾」的背景,將有助於將經文過渡到現代的景況,這就是他所謂的「語言中的圖象」。Wilson指出不要以為經文大家一起唸過,就會自動明白經文內容,若能用圖象式的語言重述,會有很不一樣的效果,聽眾甚至會像是第一次聽到一樣。

4.蔡老師問Wilson如何培養想像力?

Wilson提出一個觀念:「講道者是上帝的共同創造者」,上帝自己創造世界後說good,當建築師蓋出一棟好建築物,上帝同樣會說good,同樣地我們用上帝的話用當代的人可以接收的方式傳講出來時,這是一種「與上帝一同創造」的動作,上帝一樣會說good。Wilson為「宣講」訂出一個新定義「宣講—將會眾帶入上帝的新創造」,他認為當講道者在台上宣講時,就是上帝的新創造正在發生的時刻。

所以他認為培養想像力,要從觀念開始,講道者要知道「我們是與上帝同作創造之功的人」,然後創意、想像力應該就會開始產生...理想的狀態。

5.上一題Wilson只有提到觀念,而沒有談具體作法,所以蔡老師繼續問這方面的具體實踐。

Wilson認為想像力是可以培養、可以訓練的,而想像力在宣講上是做為一種工具,就好像語言一樣,是宣講的媒介。他用一個比喻來談如何培養想像力。他年輕時曾經做過物理實驗之類的,把發電機拉出兩條電線出來,當這兩條電線是離很遠時,不會有反應,當靠近一點時,中間會有些火花,而再更靠近一點,但不要完全接上會有一個距離是會爆出最大火花,若完全接上,就不會有任何火花,直接通電了,電流在裡面跑,外面卻完全看不見,他認為講道的想像力也是如此,我們要「製造寬闊的空間」讓想像力迸出火花,用一個觀念來解釋另一個觀念時,這兩個觀念不能太近,例如「上帝的拯救=上帝的救贖」,講了跟沒講一樣,會眾理解不會增加,但也不能距離過大,例如「上帝的愛就像炸彈!」會眾不一定容易理解。在這點上,針對一些重要字詞的原文字義研究對製造想像力非常有幫助。

第二個就是他講章形式中所強調的「律法與恩典」、「罪人與救恩」這種對比觀念的「張力」對會眾也會刺激他們的想像力。「罪人」與「得救」是同一時間都是真實的存在我們生命中,「律法」與「恩典」都是源於上帝,這兩者之間的張力會產生火花,講道者要在講台上邀請會眾參與這兩端製造的張力的那種「真實」。

6.最後是會眾提問,有位牧長問Wilson他強調講章的形式、想像力、張力、圖象,那聖靈的工作在哪?大概覺得是四頁講章有匠氣的感覺~

對此,講員釐清一些步驟上的議題,一場宣講同時是由「講道者倚靠聖靈」及「講道者的努力準備」構成的,他的四頁講章並非要講道者據此便不倚靠聖靈,他的四頁講章所強調的是人的努力這部分。所謂「想像力的鍛鍊」是在乎強化語言的功能,我們使用語言,就像我們使用科技一樣,語言就是人的科技,當我們把講章寫好,要開始講時,我們就祈禱、相信聖靈會使祂的話語圓滿,宣講的靈感仍是源自聖靈的帶領。

最後他舉彈鋼琴的例子來說明講道者實際操練的重要。當我們想彈鋼琴時,並不等於能夠彈鋼琴,只有當我們真正去學鋼琴,我們才會成長、從挫折中學習,最後我們會彈鋼琴,宣講也是這樣,不斷地鍛鍊、學習、從挫折中成長,我們的宣講就會一直進步,我們的會眾會因此受益。

Paul Scott Wilson講座(1) - 開會禮拜

【前言】

去年底一位華神的畢業學長介紹我去聽一個談「講道」的講座,是台神的蔡慈倫老師與火把行道會的楊永民牧師主講,之後把蔡老師講的內容整理成數段mp3,分享給一些朋友後大家有不少討論,今年寒假又發現這個學期蔡老師有開「當代講道學」3學分,確認沒有衝堂後就去上了。


(左邊那位是蔡慈倫老師,這是去年三校聯誼時拍的)

蔡老師每週會教一種講道法,包括這種講道法的結構、適用的經文形式、適合的對象、場合、功用等等,三週前蔡老師教了「四頁講章Four pages sermon」,這個講章形式嘗試用「拍電影」的方式寫講章,所謂的「四頁」是「四幕」的意思:

第一幕:本段經文中,人的困境
第二幕:現代生活中,人的困境
第三幕:本段經文中,神的恩典
第四幕:現代生活中,神的恩典

這種講章形式就是由這次講座的講員:Paul Scott Wilson提出的,詳情可見他在1999年的書:The Four Pages of the Sermon。由於週二週三都有課,所以我只能參加週一的講座,收穫很多,覺得很值得在blog上跟大家分享。

【開會禮拜】

自從離開嘉義後,幾乎沒有機會唱台語聖詩,這次開會禮拜唱「無行惡人道路」,歌詞改編自詩篇第一篇,聖詩之後所朗讀的經文也就是詩篇第一篇及提摩太後書3:14-17,聖詩與經文是配合的,這種搭配的感覺很棒,很有整體感!講道的是陳尚仁老師,題目是「上帝的律法、得救的智慧」,我覺得講的好棒,可惜只有短短的約20分鐘。



一開始陳老師指出上帝的律法就是上帝的「指示、教導、命令」,晝夜思想、背誦的人會蒙福,此外也帶大家思考,為何現在我們更正教的基督徒一提到律法都會覺得反感,陳老師提出三個觀察:

1.我們認為律法是屬於古人的,我們現代的人看律法,不是陳腔濫調,就是不再適用。
2.因為教導律法的人自己都不一定做到,所以我們覺得律法不實在,理想與現實差距過大。
3.律法的執行,有時成為擁有權力者的壓迫工具,律法被用到壞的地方。

陳老師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那個「掌權者」、「在上位者」,至少我們在家庭中成為父母時,我們也一定得負擔起教導律法的角色,屆時我們掌握了律法的解釋權與執行權,我們該怎麼運作才OK?

接著陳老師引用約翰加爾文對律法功用的定義:

1.使人知罪
2.使人認識神的心意
3.教導得救的人用智慧過生活

從第3點再作延伸,談到「學習」這件事。陳老師指出「學習」的目的不只是「學到那個道理」而已,學習過程的「生命體驗」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學習不只是把一套知識塞進腦袋,更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去享受「有收穫的感覺」,從中去反思、揣想,讓現在的自己,比以前的自己更好。

由於台底下坐的都是已經牧會的牧者傳道,或者像我這樣的神學生,陳老師勉勵我們,當我們過一個好的基督徒生活時,我們才能夠好好地傳講聖經;而當我們稱職地傳講聖經時,會眾的基督徒生活才能有一個實在的基礎來依循。「生活見證」與「宣講神道」必須同時被強調。

陳老師點出提摩太後書3:14「因為你知道是跟誰學的」,保羅要提摩太去回想,是「誰」教導他,我們回想在成長過程中,是「誰」教導我們神的道?他在我們的生命中留下了怎樣的影響,我們現在成為教導神的道的人,我們能否讓我們的受眾明白神的道?

最後陳老師以一個故事作結束。他去中國大陸時遇到一個年輕人,他說他對所接觸到的教會的講道很失望,聽到的講道沒有熱情、沒有生命,無法使他的靈命得飽族,他即將要自己開個查經班。陳老師聽了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這個年輕人有熱情,他盼望看到教會的宣講有生命、有熱情,並且能使人得飽足,憂的是他們兩人正要去一間教會聚會,而等一下就是陳老師自己要講道...,這個故事很有趣。

陳老師以兩個問句作為開會禮拜的結束:

我們的講道是否使人得飽足?
我們的講道是否有生命在其中?

【後記】

我參加過一些研討會及專題講座,這是第一次在講座前有個「崇拜」的,對我而言是個新鮮的經驗。從詩歌、經文、到講道都是圍繞著一個焦點,就是「神的道‧宣講」,也能與這三天的講座主題「能夠傳達福音的講道」配合,崇拜的一貫性,讓我回味許久不見的長老會的fu,參加講座也能懷舊,挺特別的。我的筆記沒有很完整,如果講座出了DVD,應該有開會禮拜,很值得聽這場小講道!推~

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謝謝你們,城市之光教會(上)


這篇感謝文按時間點來說,應該在去年八月底,在大家歡送我們時來寫的,但我當時覺得「距離仍然太近」,沒有因為「(時間的)遠距」而產生的隔離感,所以沒辦法說出比較深入的話。現在,我想時間差不多了,那個感謝的信息在我的心中成熟了,就在此表達我對你們的感謝。

(台北學苑的鐵門,此景只待追憶,據說快改建了)

我們在2008年8月底第一次到城市之光聚會,會後李牧師給我一個大大的擁抱以示接納,這對於一個菜鳥神學生而言是很大的鼓勵,我們很享受在你們當中的時光,因為你們也是用擁抱來接納我們。

(兒主學生超有活力)

第一年我們同時在兒童主日學及學青實習,這拓展了我們的服事疆界,我們之前在東海參與的是大學生團契事工,能在城市之光教會服事兒童及青少年(這兩個年齡層對人的一生影響最大)對我很重要,因為在我服事你們時,我總會想:

「當我與你們同年齡時,我在想什麼?那時的我喜歡什麼、討厭什麼?」

這使我有一個可以回顧生命的機會,人不需要等到60歲才回顧自己的一生,隨時都可以,但這種「回顧生命的fu」不是隨便出現的,出現了要好好把握。

(搞怪是小朋友的共通特性)

在兒主的實習我覺得很新鮮,因為我小時候也是兒主的常客,聽到你們唱一些老歌例如「向前走」「耶穌的愛真是奇妙」時,我好感動喔,「我小時候唱的歌,在20幾年後竟然還有小朋友在唱耶~」除此之外,也有幾個兒主成員跟我感情不錯,在崇拜後還會來找我聊天,我就在當中問你們在學校生活如何?體育課玩什麼?班上的好朋友是誰?在班上有沒有喜歡的女生?很高興你們都願意與我分享你們的心靈世界。

我一直期許自己成為一個「可以讓人分享心靈世界」的牧者,你們的回應給我鼓勵,若我可以使一個國小學生願意跟我分享內心世界,那我也有可能讓青少年、成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跟我分享。

雖然第二年我們沒有在兒主了,但在主日崇拜後,你們當中有些人還會來找我聊天,繼續談聊你們學校的事情,我很高興當我不在兒主後,還能跟你們維持互動,這是一種信任,感謝你們。

(大專小組、內湖小組、國高女小組、國高男小組)

接著是學青的學生。在學青實習的這段期間也是我很享受的,我回顧我自己青少年時期,總覺得過得太倉促,在升學的壓力下,沒有好好去品嚐我那時的人生,但在跟你們互動中,我再次回想我在你們這個時期時在想什麼,現在30歲的我,有沒有什麼話要對15歲、18歲、20歲的我說?其實我的青少年生活過的還蠻愉快的,因為當時我也是在教會的團契中,有一群愛我、支持我、鼓勵我的同儕及輔導,因此我在那段時間可以安然的度過。

(內湖小組,有限空間,無限使用)

因為自己經歷過被信仰群體支持與陪伴,所以我也想要塑造一個環境,讓每一個來到學青的學生都在這裡認識神,並且被接納、被鼓勵,我希望每次你們從聚會中回去時,你們就對自己的人生多一份期待,對神的應許多一份確信。

(內湖小組的物理實驗 - 球型物體入射角與反射角的理論與實務)

我非常感謝,同時也非常抱歉的是,當時我是個菜鳥青少年輔導,所以經驗不足,但我們非常努力的成為至少能陪伴你們的輔導,感謝你們接納我們的生澀,在你們當中的實習,對我們一生的服事是很重要的裝備,未來當我們再度服事青少年時,你們的臉孔都會浮現在我的記憶中 。你們,就是我們心目中青少年的「原型」。我們永遠會記得你們所帶給我們的鼓舞與歡樂。

(敬拜團練習)

現在我在武昌教會也是在學生牧區實習,如果有受聘的話接下來的一年也會在學生牧區,我特別感謝主讓我在城市之光教會有兩年的學青經驗,那是一個充滿溫情的環境,在講究效率的台北市是更難得的。願主賜福給你們,城市之光教會學青,與你們一起聚會、一起打球、一起出遊、一起練敬拜團的這些日子,都會是我們服事生涯中,美好且深刻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