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0日 星期二

華神研討會—後現代與神學教育

這兩天的研討會真的是蠻不錯的,講員都很賣力的把自己要說的話講出來,底下我針對引發我內心共鳴的幾堂來分享。


第一堂是前華神的系統神學老師,周功和老師主講,他提到17世紀歐洲的古典基礎主義(Classical Foundationalism)在科學、哲學上企圖建構堅不可摧、牢不可破的理論系統,新教也走這條路,開始了新教自己的教義建構,也就是所謂的「經院神學時期」。這條路線,一直到20世紀末,在基要主義陣營仍一直使用著。

神學影響教會,雖然不是神學院說什麼,教會都照辦,但至少在理論論述的層次,神學界的論述是相當程度的引導教會的,故教會在教義、神學的態度,透過教導,大致上也是走這種「現代性」很強的路線。

後來,因著複雜的原因,西方學術世界走向後現代,文化界思潮也走向後現代,教會向來高舉信仰的獨特性、唯一性、絕對性,在後現代處境中,不要說會被反對,更直接要面對的是「沒有人理會」,在學術界還可以自闢場域製造學術話題,但教會界直接面臨牧養的挑戰,就是舊的會友一直流失,新的會友不太進教會,這樣下去,教會會關門的。

當人面臨到生存危機時,就會去反思過去自己所堅持的,是不是有些是可以調整、改變,以適應新的環境。

周老師提出「謙虛實在論」,神學院可以針對大家熟知的教義神學做個評析,例如:「加爾文預定論第五要義—一次得救永遠得救」這個教義的可信賴度有多少%?又如:「嬰兒洗的必須性」這個教義的可性度有多少%?並不是每種神學都可以獲得來自聖經100%堅強的支持的,所以以後在討論教義時,可以說「我個人是加爾文宗的,我對預定論某一點的信心指數是85%」、「我是路德宗的,我個人對於嬰兒洗教義的信心指數是80%」。

這可能是個浩大的工程,但難處不在於難做,而是每位老師的背景都不同,A老師認為某段經文的解釋是如此如此,B老師認為同段經文的解釋是這般這般,不同老師是否願意起個頭,做個信賴指數的評析。

在教義的理論層次,為了加強自身的「對」,所以把自己論點講的很絕對,把不同觀點講的好像笨蛋才會去支持那論點,這個我在大學已經玩過了,不過現在要進入到牧養層次,該是把我心中的觀點作個評析的時候了,還有一年多,試試看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