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0日 星期二

華神研討會—學術研究與神學教育




這堂的主講人是林鴻信院長,據說以前有華神學長騎著摩托車上陽明山特地去上林院長的系統神學,他真的是對神學教育充滿熱情的一位學者。

林院長先分享他與對岸基督教研究學者認識的經驗,發現有個社科院的本土學者,在沒有國外學成歸國的研究奧古斯丁學者的情況下,寫出了林院長覺得很棒的介紹奧古斯丁概論,這讓他吃一大驚,他們還不一定是基督徒,3個爆強學者中,只有1位確定是基督徒(不是文化基督徒)。

中國的文化基督徒所做的基督教學術研究,在質與量上,有超英趕美的氣勢,林院長說或許不久將來,台灣的神學生要寫神學、解經報告,英文的看不懂就去買中國學者的著作、譯作來放在footnote。到不是說中國的就不好,或者用了就顯示自己遜,而是他們只是「文化基督徒」,是「僅在學術層次上認同某個範圍的基督教學術」的學者,他們當中可能有人因此受洗成為正式基督徒,但那都是後話了。

(梁家麟:他們每週上半天課,不用搞募款、週末不用去教會服事,很多時間作奧古斯丁)

文化基督徒的學術成就,逼的神學院要想:「基督教的學術空間,被他們大舉攻佔了,神學院要如何在基督教學術領域上,保有自己的論述資格?」林院長講這個概念時,連我這個小道碩生都有濃厚的危機感,因為我也有稍微接觸文化基督徒的著作,知道他們學術能力之強大,真的是爆強!



林院長疾呼神有給你學術呼召的,一定要出來作學術,因為「有能力作學術」跟「想要作學術」的人都很少,兩者的交集才能產生真正的基督徒學者。危機感,真的能讓人做出很有見地的反思,若用台語講,林院長大概可以說:「華語基督教學術都給文化基督徒『整碗捧去』,這款代誌若真發生,就不用玩了!」

附帶一提,林院長文章的副標題是「華人世界基督教研究的緊迫性」。

神學院的目的是培育什麼人?工人?牧師?學者?這個複雜的題目在之後幾堂會提到,林院長他認為神學院應該培養出「作神學的人」,而不是僅「研究神學」的學者,前者必須是個信仰者,後者則不必。

我大學時很喜歡神學,現在對聖經研究有興趣,但「興趣」是一回事,「能力」是另外一回事。我自己也不確定是否能走上學術,可以確定的是我的性格,不可能作個「純學者」,我在神學院所受到的裝備,總是有個「假想對象」的,我的同胞、鄉親,那些為了生活忙碌打拚的人,他們就是我的對象,若我受的學術裝備無法幫助我面對他們時更把他們帶到信仰,這學術對我意義就僅止於個人興趣(興趣也很重要啊,哈哈!)所以,目前打算道碩畢業後先投入牧養工作幾年,這幾年後,我想我會更清楚要不要繼續唸書。

說真的,這堂跟上一堂「後現代與神學教育」,我在台下聽的津津有味、熱血沸騰!

3 則留言:

  1. 「若我受的學術裝備無法幫助我面對他們時更把他們帶到信仰,這學術對我意義就僅止於個人興趣。」關於這句話,其實至少存在一個盲點:究竟是「我無法合宜地運用這些學術裝備來幫助我」,還是「學術訓練本身無法幫助我」?往往很多時候我們因為自身不知道該如何運用,就太快地把這些當作是無用的。然後好一點的,就是把這個學術訓練當作是「興趣」,但是,進深的神學學術訓練只是為了滿足個人的「興趣」?

    回覆刪除
  2. 的確是,受學術訓練之後如何應用,這真是需要花時間思考及實做,只是實際進入到牧養後,測試的時間就要縮的很短,這也是很考驗神學院畢業生的,呼呼!

    感謝指教!

    回覆刪除
  3. 我也在台下聽的津津有味,相當開心...你記錄的真詳細,很難的耶!感恩~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