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7日 星期四

台灣新興教會的發展、影響與未來 - 莊信德牧師-1

MIT舉辦的iforum第三場在真道教會 ,由信德老師文華牧師對談。信德老師的題目是「聖徒相通 當代信仰領袖的國度視野 」。

信德老師長期對台灣的青少年事工很有負擔去研究,他對於瞭解「為何傳統宗派教會、傳統的學生福音機構,學生流失的情形會越來越嚴重」很有興趣。另外,信德老師也接觸了台灣的新興青年事工的青年牧者,周巽光牧師兄弟、廖文華牧師等人,因此他不但回顧過去伴隨自己成長的傳統青少年福音工作,也認識了新興青少年事工,再從這兩種思維的匯流之後,來談「聖徒相通」。

在談怎麼「相通」之前,得先瞭解「彼此差異」的情形,信德牧師從傳統與新興青年事工來分析。他從教會權力建構、使用的權力語言上,引導大家思考這兩方的不同。

首先,傳統教會內(以長老會為例)的權力是與「有形的制度」緊緊連結的,權力由制度力展現。青少年團契的「會長」是用選舉的,在我自己成長的高中團契(也是長老會)也是一樣。但新興教會(小組教會)用另一種思維來建構教會,在細胞小組教會中,組長與組員被期待為「親子關係」,因此民主在「家庭思維」中是行不通的,沒有子女票選父母親這回事。在權力的建構上,傳統青少年事工承襲成人的「民主方式」,新興教會的青年事工,也自然承繼了小組模式。

總歸一句:教會長什麼樣子,附屬於教會眾多事工之一的青少年事工,也不會差太多。

而在教會外的權力上,宗派性的教會有其組織性的權力結構,中會、總會、議會等等,層層的組織架構是其特色,這種形式的權力語言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管理」,在教會中,長老小會管理教會,中會管理轄內教會,總會管理全國長老會。而與傳統宗派性教會不同的,Asia for Jesus的「組織外權力語言」是「連結」,而不是管理。強調的不是組織動員,而是青年牧者之間的認識、關係的建立。傳統的「管理」思維中,領袖一到教會外,很難單純去「建立關係」,強者之間難免彼此有競爭、較勁,較弱小者則期盼強者挹注資源。

 (去年青年牧者退修會,第二天下午去釣蝦場,青年牧者的感情「加溫中」)

我自己在這一年中參加了兩次Asia for Jesus舉辦的退修會,的確是相當easy開心,輕鬆愉快沒壓力,至少整個退修會是朝這目標前進,這也讓不同教會機構的青年牧者可以建立「人與人的關係」而非只有「事工關係」。

信德老師對「聖徒相通」的探索很有負擔,起因是他自身的成長經驗,在他的信仰圖像中,已經蘊含了多元的基督教傳統,他是校園寶寶,又有長老會背景,前者是華語體系、後者是閩南語體系,若把從前的信仰經驗叫「傳統」,現在接觸到的青年事工叫「新興」,置身於傳統與新興的交流中,他提出一個觀念:「我們正在建立典範」。

他經歷了傳統的典範,也接觸了現在的典範,而他自己現在是建構「現在式典範」世代, 他盼望與在場的與會人員共同思考:「我們要建立、留下什麼典範給下一世代?」在我們要建構典範時,我們對先前的典範瞭解多少,我們對與我們同時期的其他不同的典範,又瞭解多少?

信德老師為這場論壇的進路定調:共時性(synchronical)和歷時性(diachroical) 的探討。

前者要去認識、欣賞在我們自己的典範之外,思考我們可以從別人建構的典範中學習到什麼?後者則是要從兩千年教會歷史中,鑑古知今,思考 我們從前人的腳步中(肩膀上)我們看到什麼?

下一篇將先從共時性(synchronical)的角度談「宗派與後宗派時期教會差異」,再下一篇會談「我們可以從教會歷史中學習哪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