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2日 星期三

青年牧者聚會-2

第二堂是蒙恩牧師分享,他已經出第二本書了,他的「親愛的公主」深獲青少女的喜愛,裡面內容文字與圖片配合的很棒,價錢也不貴,封面非常漂亮。

【從天國文化特會談起】

蒙恩哥從連續兩年在高雄舉辦的天國文化談起,他認為高雄教會不應該期待明年是不是還在高雄第三次舉辦,而是要思考我們自己要起身回應天國文化的信息,去影響世界,甚至是自己要來舉辦天國文化特會:高雄教會要接起棒子。

【基督徒被呼召來發起社會運動】

他以「十誡」為例,說明十誡就是上帝要祂的子民去發起一場社會運動(這部份與Walter Brueggemann有雷同,可能有看過The Land喔!)而上帝也要教會去發起一場社會運動,影響世界,這是他事奉的起點。其實「影響世界」是許多基督教事工的起點,由這「起點」所發出的「作法」則是萬花齊放了。他的作法就是「青年事工的合一」。

【蒙恩哥的事工重點:城市中青年福音工作的合一平台】

蒙恩哥說他從當神學生時代,就從神領受了「合一」的異象,因此在他的服事中,除了讓自己教會的青年事工壯大之外,他也努力與教會中不同年齡層的牧者及會眾合一,也與其他教會的青年事工合一。蒙恩哥的父親是牧師(哇!跟我一樣是個PK呢!)從他開始青年事工時才11人,現在已經三四百人了(父親的成人牧區還是100多人),他經歷了與父親、與整體教會的磨和,現在關係弄的很不錯了,在聚會結束後都會去跟主任牧師(父親)抱抱。顯然高雄循理會在這段青年事工的發展期間,也經歷了一般青年事工會遇到的情況,也是不容易。

一般教會的傳道人,以往思考福音工作時,習慣以「教會」為單位思考,蒙恩哥則給我們一個新思維:以「城市」為單位。

他分析一般教會要進行青年事工時遇到的情況:一開始教會不大,青年事工想要突破,開始想要有個敬拜團,開始買鼓(太大聲,不容易被接受)、買keyboard、更新音響(這個要花不少錢),然後帶人去參加敬拜讚美研習會,然後電吉他、bass,這些技術性的事情要搞很久才會有一個可以看的「型」,由於服事人員就是那幾個輪來輪去,大家很累,又花很多時間(真的,大家都有經驗!)。而為了衝出這個「型」,還往往無法兼顧到牧者與羊群的關係,羊群沒有受到好的牧養,就流失,同工也在一次次的門訓中,可能經歷到關係的破裂。

那些順利度過這陣痛期的教會,青年事工就會開始穩定地成長,沒有度過的,就是在心中留下嘆息與受傷的回憶。在初期發展青年事工時,會因為可以服事的人力很少,因此衝過多的技術性事工會顧此失彼,青年牧者在牧養上會力不從心。蒙恩哥強調:小規模的青少年工作是首重牧養,技術性事工倒是其次。

因此他提出:教會可以彼此結盟,讓大家可以截長補短。他舉例自己從榮美教會的青年事工中學習到令他驚艷的尊榮文化,那邊的青少年在與長輩打招呼時,那個誠懇的笑臉可以保持好一段時間的,感覺是發自內心的愛戴他們的牧者與長輩的。

教會的不同,是上帝的祝福,就如同生物的多樣性,是這個生態圈的祝福。以敬拜團為例,他建議在規模上較小的教會不必在牧區還只有10人的情況下,就賣力去弄出一個上得了抬面的敬拜團,而是可以去與參加其他較具規模的青年崇拜,與他們一起聚會,青崇要high就多一點人high嘛!還可以聽別教會的講員分享信息,去認識其他教會也蠻不錯,當然,這種事情需要穩固的互信基礎之下才能成行。

當青年牧區人數在10人左右的規模時,牧者可以專心作牧養,好好培養與這些青年的關係,不要花太多精力在技術的層面上,若在初期小規模下,把牧養做好,青少年靈命自然會成長,人數也自然會增加,到人數成長至差不多時(就是「時候滿足」),再來建立學生組成事奉團隊,也會穩健得多。

蒙恩哥提到他有與幾個教會合作,建立起一個青少年事工的平台,這樣縮短了中小型教會青少年事工必定會經歷到的「土法煉鋼」階段,甚至他們也彼此交換講台,因為他們有穩定的互信基礎,在中午吃飯時蒙恩哥提到他有固定跟幾個青年牧者每週去喝咖啡,單單談天說地建立關係,等到關係有了、大家body body了,再談事工上怎麼彼此幫助就容易得多。

【新與舊】

他大概知道這個思維很新,不容易為在場的牧者(含青年牧者)吸收,因此他引用「酒與皮袋」的比喻。蒙恩哥認為所謂的新酒、舊酒、新皮袋、舊皮袋都是神所賜的,沒有哪個較優,而是看神引導自己教會作什麼。如果神引導教會用傳統的、保守的,相較之下比較「舊」的,那很ok,只要有一個合適的容器(舊皮袋)來裝,不要「破裂」即可。

關於「與哪個教會連結?」他提出一個想法,就是我們看哪一間教會的發展,是「我會期待自己的教會未來像他們那樣子的」,就去連結,不要只考量那間教會的資源有多少,而是想「我希不希望自己的教會向他們學習」。若有想要發展傳統宗派形式的教會,就去找一間把傳統作的很棒的教會(maybe像是信友堂!?),去跟他們連結,去學習他們,去跟他們做朋友,因為人際上的朋友會互相影響,教會彼此連結也是。

【阿偉感想】

我覺得今天的青年牧者聚會很不錯,我自己很有收穫,因為聽到兩個青年牧者,從兩個角度來談青年事工。我之前比較少接觸到蒙恩牧師,今天是第一次聽他講話,我覺得他的「城市中,青年事工平台」的觀念頗有趣,特別他是來自循理會,能在自己的宗派中服事之外,還想到可以來和其他教會互助合作,而從其分享內容中也看到的確有不錯的成果。

另外,其實我參加特會都會記筆記,但是有整理出來的,才會記在我腦袋裡,不然就通通流掉,沒有剩下什麼記憶,能夠讓人思考的聚會都很不錯!願主賜福祂的教會、祂的福音工作。

青年牧者聚會-1

今天的青年牧者聚會有兩個講員,一個是與我一同在武昌教會學生牧區服事的子甯,另一個是循理會的張蒙恩牧師,我覺得很值得把我的筆記整理在blog上。

首先粉墨登場的是子甯兄,今天他的分享首重「誠」,真的是掏心掏肺談學生工作。在今早的八點晨禱時,子甯說他要講的內容還沒有定稿,因為他在思考要如講得不高舉自己的教會,又能夠幫助在場的青年牧者,從結果來看,是一篇成功達到這目的的信息。

一開始子甯提到武昌教會鄭牧師對學生牧區的態度是「有點黏、又不會太黏」,亦即「會關心,仍給予空間與自由度」。也提到在賢智哥這幾年的帶領下,這10年的突破,從一開始70幾人,到10年後近300人,是不斷嘗試與突破的成果。

接著子甯從三個方面,來引導在座的青年牧者與熟齡牧者思考學生福音工作:

1.what:我們有「什麼」?

子甯分享從自身接觸過的應驗中,小教會的青年同工怎麼看自己教會的青年事工?他們會覺得我們資源很少、人很少,不像大教會那樣人手充裕、軟硬體資源充足。但是更大型教會的青年事工的服事者卻也有相同的反應,即便已經很具規模,還是很羨慕別的教會很有創意、很拼很衝等等。子甯從中分析了,這是因為我們定睛在「別人有什麼是我沒有的?」因此需要把眼光轉回,看上帝給我們什麼,為這些現況感恩,然後在這基礎上尋求突破。

他從剛開始在學生牧區全職時,與視訊團隊的接觸開始回顧,當時只有三個同工,每個人每週六都要負擔很重的服事,不過子甯一方面挑旺他們的心,另一方面繼續挖掘設計的人才,到現在已經有十幾個人在視訊多媒體團隊了。

現況上,我們擁有什麼,不是我們可以決定的,我們只能先正視我們眼前所擁有的人與資源,將他們栽培造就,另一方面也要繼續開拓新的人加入,然後事情會往好的方向前進的,一定會比眼光只看別人多好,而自己自卑來的有建設性。

2.to whom?我們對「誰」說話?

這邊子甯真情告白,談起剛自神學院畢業後的經驗,從在晨禱與青年崇拜的信息分享中的挫折經驗裡,他發現必須正視受眾「內心在想什麼?」「他們的議題是什麼?」周巽光牧師的一段話,讓子甯有很深的體認:「我們(傳道人)問了太多青少年沒有問、也不需要問的問題,而他們生命中真正的問題,我們沒有在信息中告訴他們該怎麼面對或怎麼做。」

以「受眾」為出發點去思考下一階段該怎麼做,就是how的問題:「用什麼方式來傳遞對他們生命有幫助的信息?」

2.1音樂:青少年愛聽歌,真的!就算沒有任何喜歡的歌星,他們也很常聽歌,因此用音樂來向青少年傳遞福音的信息是一個很不錯的管道,學生牧區去年年底福音EP裡面的歌就是用這概念製作的,反應很熱烈。

2.2影片:青少年對影像的專注程度是非常高的(相較之下對文字專注度則較低)!透過一些短片方式來傳遞訊息,可以在他們心裡面留下很深的印象,每週的青年崇拜報告都是由戲劇團隊與多媒體團隊一起製作、剪輯,使每個禮拜學生牧區都很期待今天的報告會出現什麼梗。

2.3社群網站:FB已經是每個青少年幾乎都會有的東西了,傳道人可以透過在FB上作個人關懷,去給他們按讚,去關心他們怎麼昨天又熬夜、怎麼心情不好、又跟誰吵架、下週要考試...等等,透過網路上的即時follow,常帶給學生很立即性的關懷,讓他們感受到「輔導有在關心我」。社群網站對於我們傳道人與他們培養關係是很棒的途徑。

2.4玩遊戲:以往的單向式訊息傳遞的效果普遍偏低(當然也有其適切的場合),若能讓學生從「活動」中體驗,讓他自己去實際操作、付出體力、時間,這對青少年而言會是一個印象深刻的訊息傳遞,自己作一次,比別人說一萬次有印象。因此學生牧區最近有了life change團隊,在牧區中設計有趣的遊戲,引發學生的熱情,去做「比現況更進一步」的事情。

例如:透過聚會一開始的破冰遊戲來凝聚小組的向心力,讓他們每個禮拜交出每天寫的靈修心得給小組長批閱;讓他們在學校發起「我不作弊運動」及「老師,我挺你」尊榮老師的活動;也讓他們在家裡操練do hard things,如幫家人作家事;讓他們比較自己兩次的成績單,看自己是否比上次進步,透過遊戲讓學生去做些改變他們生命的事情。

總結以上幾點,認清我們的受眾,貼近他們的心靈,這是非常重要且實用的。這使我想起在去年此時,我去台神上「當代講道學」這門課中,蔡慈倫老師所教導我們的:「講道不是『我講了什麼?』,而是『受眾聽到了什麼?』」為受眾著想更多,他們會吸收的更好,信息的傳達率也更高。

3.definition什麼是青少年?一般社會上對青少年的定義,大多是「不要惹事、好好讀書」,能夠做到這兩者的,就是好青少年。教會在這方面的觀念大部分仍是承襲社會,但子甯認為教會對青少年的定義應該要更進一步,亦即對青少年有更高的標準,有更大的期待。

當青少年發現自己被高標準(除了成績要高之外)要求時,他會展現出一種生命的韌性,是以前不曾見到的。我們要他們勇於承擔,作稱職的領袖,接受挑戰,去舉辦一個10間教會近600人的營會,手十一奉獻、帶著福音去影響校園,去讓更多的人聽見、看見耶穌...等等,他們就真的做給你看!他們鞭策自己去做好所交托的事情,努力讓自己成為好榜樣的領袖,他們真的可以!

最後,套用電影賽德克巴萊的一句話:「你的獵場在哪裡?」全高雄有二三十萬青少年,當我們看到別人學生牧區有400人覺得他們很厲害,看到別人以「今年成長到300人」為目標覺得很豪氣,其實我們不需要與其他教會作比較,而是要定睛在整個大高雄的青少年工作,那才是我們這些做青少年工作的人的獵場,至於別人在這廣大的獵場中獵了幾頭獵物,完全不需要去比較,因為獵場太大了,別人獵多少頭完全不會影響到自己。

阿偉心得:雖然這些內容我部分有聽過,但今天從子甯兄早上系統係地整理出來,加上很多實例,對我自己而言也是很棒的重整與提醒。對在場的其他青年牧者也有很大激勵,我看到至少有兩個青年牧者來表達這篇信息對他們的鼓舞。

2012年1月21日 星期六

喪禮

在教會全職工作之前,去參加的喪禮都是認識的人過世,在喪禮進行中,回想起逝者與自己的互動,想到以後再也不會有這樣的機會,都會悲傷起來,參加喪禮就是送逝者最後一程。

 現在來到教會全職工作,參加喪禮也是工作的一部份,逝者可能與我不認識,儘管如此,我常能從遺族的反應中,去拼湊逝者生前給人的感覺是什麼。

(影集「六尺風雲」)

這週有一位教會的長者過世,我不認識他,但我參加入殮禮拜的過程,我看到他的子女、鄰居、同袍對他非常地不捨,大家哭成一片,在瞻仰遺容時,他的兩個孩子突然跪在棺木前對他說:「爸,謝謝你對我們的愛,我們永遠愛你!」此時我強烈地感受到這個長者作為一個父親,是多麼讓他的子女感受到家庭的愛。

到即將火化時,在場的所有親人及以前的同袍、長者的下屬通通跑到火化爐前送長者最後一程,這是我以前沒看過的,通常這時只有至親的親人會連同棺木一起至火化爐,但所有到場的人都送他到最後。我從他們的不捨中感受到,這位長者生前一定對他們有許多恩惠。回程與師母聊天,才知道這位長者的確很照顧自己身邊的人,為他們找工作的機會。

喪禮,可以讓我想許多事情,以前我想到的是「珍惜」,現在年紀稍長,又想更多了!

聖經傳道書說「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

死亡,使生命有「有效期限」,這使生命的價值提高,促使我們努力地、有意義地度過所擁有的生命。

2012年1月15日 星期日

最後半年的道碩課程

這篇文章是一年前寫的~當時文章寫完了,卻因為找不到合適的照片而沒po出來~就用這篇作為2012年的第一篇文章吧!


(再見,台北)

進入民國100年,也是道碩課程的最後半年,開始想自己的未來。

有次吃飯時,一位學校的老師問我:「智偉,你以後想要當什麼樣的傳道人?」我當下很快的回答了,但這句話一直在我腦袋中轉啊轉,而從2010年9月踏入第3年的學業到現在,這個問題的答案一直在更新中,雖然一直變,但卻不是衝突性的(今天想這種、明天想那種),而是一種進展式的,後者會延續前者的想法,並繼續發展下去,我到現在仍一直在想:「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傳道人?」我相信答案會越來越清楚的,儘管現在還有些模糊。



(一滴滴小滴水,累積成大滴水,然後落下,噗通一聲!)


這2年多的課業,讓我有非常多的收穫,是遠遠超過我當初對神學院的想像。以前我總認為神學院是讓我原先知道的再知道更多,是延續性的教育,而不會挑戰或推翻我所知的。但進來以後,在 一些課程上不斷的去挑戰我原先的想法,甚至是顛覆了,在思想上我經歷了破碎與整合,現在是在收尾階段了,我很確信唸完3年的我在思維上,會跟3年前很不一樣。

(在華神最後的行事曆)

印象最深刻的是2010年上詩歌智慧書,上到傳道書最後一節課,不少班上同學哭了,特別是那些已經在教會很久的人,我們從傳道書中看見上帝是有情的神,是會在末日時,為我們的一生中的每一件事情,不論是好事、壞事、別人所不知道的我們的痛苦,神都會把這些事情找回來,與我們一起看我們過往的人生。願意去相信神是有情的神,這對我是很大的靈命更新!

在神學院上舊約課,對我而言就像是每週都去「遇見神特會」,這學期上希伯來文讀經、又去旁聽初階希伯來文,真是深深的覺得舊約是一座寶山,每次去爬都會拿到寶,包括我畢業講道時講士師記,在準備的過程自己也覺得很興奮,每次去挖掘都會有新發現,我求主讓我能繼續在這座山繼續挖寶。

(遇見神特會講員)

我回顧已過的時光,充滿對神的感恩,感謝主讓我在念神學院前有近5年的工作經驗,不論對我個人的磨練,或者對我與教會弟兄姊妹互動,都有很大的幫助。我感謝主給我在華神受裝備,我感謝主前2年帶領我們在城市之光教會實習,我也感謝主帶領我們第3年在武昌教會實習。在實習的過程,我感覺自己很幸運,是個觀看神工作的人,我看見神進入一個人的內心後,所產生的改變力量,那正向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看到這些,我一次次被震撼。

(華神大樓5F的黃昏景致,在有閒情逸致欣賞時,也蠻美的~)

今天早上崇拜是論壇報的鄭社長來講,他提到「創新」的主題,改變觀念,然後環境會跟著改變,我深感神在這個時代在做新事,是以前的人未曾想過的。在全職的路上,我也相信神正在做新事,我看見我的同學們,彼此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但卻能共存共融於一個班級,而且感情還非常好。

在以前,「差異」是人彼此互相仇視的原因,因為你與我不同,所以我反對你、你反對我,拿武器討伐與自己不一樣的人,這也是以前的我;但現在「差異」可以轉化為豐富的多樣性,是充滿繽紛的,我從大學畢業後的工作、到現在念神學院,我可以堅定立場而接納差異,接納的動作是需要後天操練學習的。

不同的人來到教會,一起被神所拯救,一起領受神的愛,並彼此分享神的愛,這太神奇了!而我能在神學院學習如何引導人到神的愛裡面,這也真是神奇的事。我從沒想過自己會唸神學院念的這麼開心,呵!

(道碩要唸完了,雖然近黃昏,卻是最炫麗的時刻!)

繼續享受最後一學期的課程吧!

2011年10月25日 星期二

「最愛」觀後感

本片導演的專訪:專訪

(有點詭譎的電影海報...)


在還沒念神學院前,那時還在台中,有個晚上與阿敏一起看公視的節目「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每一集從一個角度來報導中國大陸一些很深層且底層的現象,其中一集談到「愛滋村」,一個村莊中的人因為捐血可以得到錢而拼命賣血,但在衛生觀念缺乏的情況下,全村共用一個針頭,所以一人得愛滋,全村得愛滋。

(英文版的海報~標題與中文版的不太一樣,據說一開始的名稱叫「魔術外傳」)

這片一開始是由一個小男孩的死做序幕,他是得了愛滋而死的,村子裡稱愛滋為「熱病」,因為愛滋的併發症其中之一就是覺得身體很燙。主角(郭富城)名叫得意,就是他哥哥(名叫齊全)讓村子裡的人去賣血的,齊全一直禁止弟弟去賣血,顯然他知道這會得到病,但他弟弟就偷偷跑去別村賣血,結果也得了愛滋。

後來村子裡面確定已經得到愛滋的人,通通集中到一個暫時沒使用的小學去過集體生活,大家都籠罩在「明天不知道我們當中哪一個會死」的陰影中,這片選的地方風景非常美,但刻意選在冬天拍,所以風景的「輪廓」美極了,但「色彩」卻是冬天的陰灰。

片中有一個新人加入這個「熱病群體」,就是章子怡飾演的商琴琴。郭富城飾演的趙得意當時有自己的妻小,商琴琴一出現時也是人妻,但當他們兩人因患熱病而到小學後,熱病阻絕了他們跟原先家人的關係線,卻將原先沒關係的人,因為罹患熱病的緣故,而牽起一條新的關係線。

他們兩人在一起了。


在民風保守的農村,這兩個有婚約在身的人當然是被罵個豬頭,但因為他們兩人都有熱病在身,所以沒有人敢對他們太粗魯,怕因此被傳染。後來在小學的熱病支持團體也解散了,大家各自回到自己家。

接著他們兩人各自解除與元配的婚約,並與對方結婚。只有熱病者能完全接納熱病者,他們因為患病的緣故,與沒有患病的親人朋友全都隔絕了,得意的哥哥要拿東西給得意還用丟的,甚至激問他幹嘛不早點死,要這樣拖著大家都難受。

儘管受到哥哥羞辱式的對待,郭富城飾演的得意在片中倒是挺陽光的,沒有輕易地因為愛滋的緣故而愁雲慘霧,他具有農村男孩憨厚的特質,有股傻勁,是他主動向商琴琴提議乾脆來結婚的。

不過在結婚的這件事上,倒是商琴琴展現出行動力與創意。得意想要結婚,是因為想要「名正言順的在一起」,他想的是婚後的生活(儘管時日無多),但商琴琴卻花很多功夫在婚禮本身的籌辦上。

首先,商琴琴穿了個大紅,就如海報所看到的,她也去買了一堆喜糖,拉著新婚丈夫走遍全村,逢人就送他糖果。雖然大家看到是熱病患者都嚇的快閃人,但卻絲毫沒有降低商琴琴到處發喜糖的熱誠。

(到處發喜糖,男女主角的紅色衣著與灰階背景成強烈對比)

有一幕是他們兩人到同是熱病患者(黃鼠郎)的家去發糖果,黃鼠郎以前也是在小學的支持團體,他的併發症已經有點嚴重了,門一打開,就像是個活死人來開門一樣,他的臉沒有血色、沒有表情,與商琴琴一身的紅衣、一臉的笑容、以及在手上的結婚證形成強烈對比。黃鼠郎關上門,覺得這兩個人到底在搞什麼。趙得意從外面把糖果往裡丟,黃鼠郎撿起糖果,進了客廳,分一半放在已過世太太的照片前,另一半自己吃。黃鼠郎吃了,看著自己與妻子的合照,他哭了。

有多久了,沒有人敢拿東西給他吃,且愛滋患者也沒有什麼閑情逸致去買糖果吃,他竟然在生命的末期吃到了糖果,是來自以前的熱病支持團體,那種「嘴巴裡面有甜甜的東西」,這是來自人類最小時候的期盼,就在他生命最後的終結時刻,透過趙得意與商琴琴,他重溫了。或許他在那時也想起自己與妻子結婚的事情,他們也是分著喜糖給來祝賀的人。

這片的賣點當然還是在郭富城和章子怡兩人,旁白(就是片頭過世的小弟弟)說,他們兩人婚禮辦的太囂張,所以上天「出手」了。他們四處去展示結婚證及分送喜糖的當晚,得意的併發症嚴重化了,全身覺得很燙,商琴琴以妻子的身分在旁邊照顧他,拼命幫他拿毛巾泡水然後拿來冷敷得意,但還是絲毫無法減輕他的痛苦。

後來商琴琴乾脆自己全身泡到冷水中,冷的要死後跑去床上,用自己冰冷的肉身去幫丈夫退燒,其實商琴琴自己本身也是熱病患者,突然後泡冷水的結果,第二天她猝死了,丈夫卻苟延殘喘的存活下來,之後恐怖的是趙得意去拿柴刀自殘自殺,也許他覺得商琴琴的猝死是他的錯。

商琴琴死後,鏡頭帶到他們的結婚證,然後導演重現他們結婚的一個隱藏性情結,是之前影片在描述他們結婚時沒有提到的。商琴琴拿著結婚證,在黃鼠郎家門口,重複三次念著:「趙得意、商琴琴,自願結婚,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關於結婚的規定,發給此證」。

念第一次時,商琴琴音調高亢,喜悅溢於言表,她同時扮演了新娘與證婚人的角色。

念第二次時,趙得意牽著商琴琴的手,他們四目深情對看,這次唸到後段時,商琴琴勉強撐起笑容地哽咽了, 趙得意也哭了。

念第三次時,商琴琴的聲音抖的更厲害了,斷斷續續地唸完第三次,儘管在情緒崩潰邊緣,但仍撐著笑臉唸完。

最後商琴琴拿起結婚證,用手指比著兩人,口裡重複「趙得意、商琴琴」,此時趙得意也露出純真的笑容。似乎念完三次,他們終於相信這是真的了,他們真的結婚了。

(我覺得章子怡詮釋這角色詮釋的很不錯)

最後口白說:「因為有了紅本本(結婚證),他們就可以廝守在一起,溫天暖地的好!」雖然郭富城和章子怡這部份是進入到結婚,但我仍不覺得這是愛情戲,反倒是感受到他們兩人對生命的執著。



由於自己不是什麼專業影評人,故無法給予專業的評價,但感想仍是有的。

在觀賞這影片中,最觸動我心的,是熱病患者的心靈世界。他們因為患病而與原先的人際關係阻絕了,後來他們一起集中到小學成為互助團體,彼此間卻仍有摩擦嫌隙,甚至有偷竊的情況,就跟一般正常人的社會沒兩樣。後來因為有個人死在房間,所以他們都不敢進去睡,互助團體因而解散。

對於村子中沒有患病的村民而言,他們最大的期望,就是這些熱病患者快點死,他們甚至完全不避諱在熱病患者面前談論他們死後財產的分配問題,因為這些病人存在的一天,就代表這村子仍被熱病陰霾籠罩著,或許他們心想:「若熱病者全都死了,熱病也跟著他們一起進墳墓了,村子可以重新開始!」

對患病的人而言,他們仍想要為自己人生想要做點事,別人對他們的人生不期待,他們自己仍抓住如風中殘燭的光火,做些事情來體驗自己「仍活著」:

糧房嬸賣力追趕一隻偷吃米的豬,還因而重摔一下,大概因為太過激烈,身體無法負荷,之後就過世了。

大嘴哥哥總是拿著電池式的擴音器,盡責地宣導與報告,他在糧房嬸的送葬隊伍中巧遇商琴琴,他說:「我的擴音器電池快沒電了,而我也快沒電了~」之後他也過世了。

瘸撕與黃鼠郎兩人把小學的公物搬走,並且接受趙齊全的委託砍伐樹木做棺材,趙齊全允諾給他們兩人最高級的、內部用真皮「裝潢」的豪華棺材。

趙得意在鐵軌上跑給火車追,藉此討商琴琴歡心。

老疙瘩伯伯偷了商琴琴漂亮的紅色絲綢外套,為的是給自己的女兒當嫁妝,他年輕時曾允諾太太要買一件這樣漂亮的外套給他,但幾十年過去從沒實現,現在女兒要結婚了,希望在死前將對妻子的承諾轉移在女兒身上實現。實現後果然就過世了。

患熱病的人,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生命將盡,每個人也都賣力地在活著的時候做一些事情。

這種「做些事情來感受自己仍活著」的思維的最極致表現,就是男女主角的結婚!對一般人而言,婚姻被期待是長長久久的,對於患熱病的人而言,只能做一些短暫的事情以尋求剎時的快樂,因為他們很快要死了。但男女主角竟然做了一個「面向未來」的事:結婚。結婚是兩個人身份的改變,是「從今以後」兩人要照顧彼此的承諾。然而對於這兩個人,他們還有「以後」嗎?他們兩人用行動宣告:「或許事實上我們很快就死了,但我活著的一天,我就要做『有以後』的事情!」讓自己的人生每一刻都過的像「有明天」。

因此他們用極「招搖」的方式宣告自己的婚姻,他們穿大紅,費盡心思去拿到兩本正式的結婚證,上面真的寫了他們的名字,貼了他們的照片,這是正式的法律文件,不僅如此,他們還帶著喜糖到處去宣揚這件事。有一幕是商琴琴拿著結婚證告訴村民:「你們看,這是我們的結婚證,跟你們的一樣!」

(結婚證)

「跟你們(正常人)一樣」,是這群人內心中最深層的渴望,他們也都知道回不去了,這病沒藥醫的,儘管如此,他們仍努力去做跟正常人一樣的事。

這部片對我而言,最大的感受是:「活著」的力量是極大的。而要讓「活著」成為一件展露生命力的事情,需要的是「具推進性的思維」,片中男女主角儘管不知道自己死期何時將至,但活著的一天,就要面向明天,活的好像明天仍會出現,所以要為明天做規劃。

雖然此片有點沈重,但可以細細感受每個角色對生命的詮釋。

2011年10月18日 星期二

青年牧者退修會

距今剛好一個月前,Asia for Jesus舉辦了這個青年牧者退修會,我們學生牧區的4位傳道人從高雄到台北再去宜蘭,雖然到的時候已經將近十點,但還是很開心可以出外去一個地方。第一天晚上我們剛到時,他們聚會已經完了,我們只跟的上去羅東夜市,不過也很開心,因為因此認識了不少其他教會作青年事工的輔導。

(久違了,台北)

 這三天的行程排的很鬆,第二天晚上的聚會是讓每個地方的青年牧者都上台分享,分享自己 所作的青年事工,以及需要禱告的地方,然後大家就一同上前禱告,現場好多青年牧者哭了,我猜一來覺得感動,來有認識一些「同伴」,二來大概也是在這一群同樣服事年輕人的牧者,大家比較敢敞開自己,談自己的軟弱之處。

 (釣蝦是考驗耐心的活動)

現場可以感受到這個退修會的目的並非在「傳授技巧」或者「異象傳遞」,而是在青年牧者的連結,讓大家「彼此認識、熟悉」。因此很重休閒,我第二天下午與子甯加入釣蝦團,第一次去釣蝦,超興奮的,不過整個下午我只有釣到一支~

 (結束時大家互流聯絡方式)
從7月畢業至今快滿4個月了,我覺得在教會服事就像是兩棲類,無法一直在陸地太久,也無法一直在水中太久,一定要找個「做另一種呼吸」的地方,在武昌教會全職服事的同事中,有人的「呼吸」是去營地退修;有的是去一個風景美麗,可以吹海風的地方,在沙灘上狂奔;有的是一口氣租3片DVD回家看一天...總之~每個人都有自己「呼吸」的方式。

(玩水也是一個很不錯的「呼吸」!)

參加完這個退修會,我的感想就是:這種退修會多一點不錯,特會...還是特別一點好(意思就是不要太常來),如果教會規定凡是舉辦一個特會,就讓同工參加一次退修會,這樣好像不錯喔~哈!

Canon Powershot Pro1(實拍篇)

在實拍方面,由於之前的隨身機是Canon Powershot G3,所以自然會拿pro1和G3做比較。最直接的差別就是400萬畫素提升到800萬畫素,而感光源件從G3的1/1.8吋到pro1的2/3吋是略有提升,但實拍上差別最大的就是原先G3的35-140mm,沒有廣角,也沒太望遠,到pro1的28-200mm,有小廣角也有望遠~實用性大增。

 (台東鹿野車站)


只不過~兩台相機的對焦仍然都很慢,pro1的望遠焦段又更慢了~不過沒關係,因為對焦慢有對焦慢可以拍的題材,可以用心鎖定在可以拍的題材,不會像拿單眼時,因為iso可以調很高,對焦可以很快,所以什麼都可以拍,但也沒什麼時間去思考構圖的問題。

 (微距的能力一級棒)

pro1有「超級微距」的功能,拿來拍不太會動的東西不錯(因為會動的東西~會定不到焦),但是在超級微距功能時,是不能拍raw檔的,我也不知道為何要這樣設計。

(大合照時28mm就很好用了!)

從2005年開始有第一台數位相機到現在,我發現在拿非單眼拍照時,我比較接近「攝影」,會去想眼前的景,我要怎麼「攝影」,拿單眼拍照時卻是「記錄」的成分較大,因為G3和pro1有很多先天限制而無法做「記錄」,最主要的就是兩樣:

一、對焦慢:致命傷,看的到拍不到~
二、iso最高只有400:導致稍微暗一點的地方,快門就很低了

(M模式可以將所有參數都掌握在手裡)

(先把焦定好後等一段時間,看到「畫面」出現後才按下去,畫面需要等待~)

跟現在推出的數位類單眼相機比起來,pro1真的是阿公級的,不過我自己認為,以「攝影」的角度來看pro1,這台是好相機!以「記錄」的角度來看pro1,也是台不錯、勘用的相機~不過真的是很大台~我找了好久才找到一個包包是適合放它的~

 (翻轉螢幕可以從一些少見的角度來拍,是一大利器!但是因為連拍很慢,所以只有一次的機會抓畫面~抓到就感謝上帝啦!)

我現在越來越少拍照了,拿出單眼的時機變少了,所以要抓緊機會把握每次拍照的時機,我努力將「拍照」與「攝影」的距離拉近,前者只是為了記錄,後者是強烈地注入攝影者的意念。

2011年10月11日 星期二

Canon Powershot Pro1(規格篇)

嗚!距離我blog上一篇「攝影之路」的文章已經超過一年了,在華神的最後一年我的快門增加數稍有減少,上一篇文章是「400D快門數破6萬」,原本希望在今年六月前可以突破8萬的,現在大約7萬6千多,來高雄成為傳道人後,拿相機的機會又更少了,我也不像以前念神學院期間那麼有機會拍照,所以~珍惜每次拍照的時間,每按下一次快門,就要把握機會去想構圖、光影、後製。


今年在出國之前有機會拿到了秉彝的Canon Pro1,這是唯一一台有掛上Canon家L標記的非單眼相機,從它的序號pro1來看,Canon應該是想要在G系列跟數位單眼間闢出一條線,但後來數位單眼普及、降價的速度增加了,所以pro系列夭折了,永遠沒有pro2,我手中的這台pro1當初定價可是四萬多元的一代銘機呢!



在這台pro1之前,我的隨身機是Canon Powershot G3,是400萬畫素的相機,放到電腦上看是還可以,但要洗出照片大概不能超過4×6了。這台pro1有800萬畫素,可以洗出稍微大張一點的照片了。

如照片所示,這台的焦段是28-200mm, 小廣角到望遠都有了,非常方便,但光學限制就是鏡頭在望遠端會伸很長,不過~我想Canon已經盡力把這台做小了吧...

2011年8月18日 星期四

朋友



(同事與朋友兩個身份的結合,工作最快樂!)

今天晚上跟以前上班的同事阿倫聊天,非常愉快啊!感謝上帝在我的生命中賜下好朋友!阿倫是我從2005年在南投一起上班的好朋友,我們一起在台灣曼寧經過菜鳥、初階工程師、老鳥工程師的階段,從最菜的菜鳥,到被叫倫哥、偉哥,這段同患難的經歷在我生命中非常珍貴,既使我已經離開環工業3年,我仍十分珍惜這些回憶。

朋友之所以珍貴,是因為朋友是人從血親人際關係中跨出去建立的關係,原先人只認識自己的親人,但透過後天的互動,人可以選擇一些非血親的人成為自己的「朋友」,這是人際關係的重大突破,甚至有些朋友與自己的關係,是超越血親親人的。

在工作這些年中,我體驗到一件事:「同事四處都有,朋友屈指可數。」


(爛同事會利用朋友關係來取得巧妙的地位來與你競爭)

有的同事會欺負人,看新人菜就欺負他,因為自己是新人時也被欺負。

有的同事會陷害與自己資歷差不多的人,因為彼此有競爭關係,這些條件與自己相仿的人,是以後要升遷時的競爭對象,所以就會挖坑給同事跳,會把燙手山芋丟給同事(還要騙他這個很簡單,小case),甚至在其他同事及老闆面前散佈謠言,唉!職場的確有這一面。

不過很感謝上帝,在我環工業工作期間賜給我一堆好同事,除了阿倫是我麻吉外,豐原的阿凱、一起入南投的小周,後來在台中市的龍女、阿翰、阿秋、小珮、阿鈴等人,一想到他們我都很開心!覺得這段同事關係是上帝賜給我的寶貴禮物,耶!我愛你們~

誰跟誰可以成為真正的朋友?這是可以努力的來的嗎?我認為~有一小部分是可以努力的來的,但很大成分是努力也沒什麼用,兩個人相處,會對盤就是會對盤,不對盤就是不對盤,不對盤的,就算想努力,動機上也會打很大折扣,沒有動力的情況下,仍是把對方當點頭之交。


(阿秋與阿倫)

每個人都會為自己的內心設下與每個人互動的界線,而誰可以進入比較裡面,誰只能停留在比較外面,往往是很情感的反應,亦即我這次跟你這個朋友相處愉快,我下次就願意把你往我內心放一些,如果相處起來「很ㄎㄟˊ」,那自然會把他往外挪,這是無法努力的部分,相處就是相處,交朋友不是慈善事業。

箴言 17:17 (新譯)朋友常顯愛心,兄弟為患難而生。

一般的朋友會向自己的朋友顯出愛心,而一般而言,血緣關係的弟兄會在自己有患難時伸出援手,是因為我們是「兄弟」,而不計較我以後有沒有回報的能力,獨生子的我沒有血親兄弟,但上帝就是賜給我生命中許多的朋友,與我親如兄弟,國小時是我的表弟恩榮,國中時是最近結婚的菁甫,高中時與我同班的賢德、黃怡翔等好多人,大學時東海團契的麻吉弟兄非常多,無法一一贅述,工作後也有一堆麻吉,到神學院去阿楷、峻偉等跟我年紀相仿的與我很麻吉,跟我年齡差很多的也很麻吉,華神真是個好地方。


(國中同學,大家都結婚了耶!)

雖然有句話說做朋友要拿出誠意,但我的人生經驗告訴我,我會與誰成為好朋友,其實我一點也不知道,我在每一次到新班級的經驗,如:國一、高一、高二分組、高三轉組、大一,我一開始我以為會跟我成為麻吉的,後來全部落空!哈~貢龜率100%!不過成為我好朋友的,都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交朋友本身是一種探險,可能交到好朋友,就像挖掘到寶藏,也可能採空跌跤。


(兩位帥哥都是我的麻吉啦~)

我現在接觸教會的青少年,他們正值最重視朋友的階段,希望他們都能越來越知道自己要交什麼人做朋友,因為真正的朋友至少會向自己顯出愛心,更好的朋友甚至在患難時會幫助。

「同事四處都有,朋友屈指可數。」這句話放在哪個地方都很適用,請各位珍惜自己的好朋友,並抽空與他們聯絡互動吧!

2011年8月9日 星期二

延續

上一次寫這blog已經是兩個多月前的事情了,最後一篇還結束在原本想要寫五篇Paul Scott Wilson博士來台講座的心得,停在第三篇,雖然現在DVD拿到手了,但要找出時間出來聽,並且寫下心得,我需要有更好的時間配置,哈!

我總是喜歡做些事情來延續之前的生活,在台中時常聽的音樂,到神學院唸書時也常拿出來聽,好讓我覺得我並沒有跟台中完全割裂。在高雄的日子過了一個多月,我也會做些事情來讓我覺得沒有跟神學院割裂,例如偶爾去A verse a day去follow幾節經文,或者看看一些考古學的書,最近也有在看社會學的入門書,三不五時也把初階雙希課本拿出來複習...

到現在還是不習慣被叫傳道,總覺得被這樣叫就要holy起來,所以教會中有些長輩或弟兄姊妹直接叫我名字,我聽了非常開心,等到我要執行傳道的職權時再叫我傳道即可,哈!

來高雄又要開始新生活,我六歲時從台南到嘉義過新生活,十八歲時到台中念大學也是過新生活,二十八歲從台中去台北念神學院又是個新生活,現在三十一歲還是要再過新生活。

不過我並不排斥新生活,因為新生活總是帶來新鮮感,新鮮感為生命製造驚奇(或驚訝),記得美國影集Dexter第二季第一集中,主角去尋找「活著的感覺」,他青少年時有次險些從高樓墜下,他爸以為他要自殺,但主角說他只是想要體會活著的感覺。每個人都會做些事情來讓自己有「我正活著」的感覺,大概是「我X故我在」的意思吧?

多虧現在的網路便利,我可以透過網路與很多以前的朋友聯絡,上個月去參加國中同學菁甫的婚禮,遇到一些國中同學;我有個高中同學也來高雄工作,九月比較不忙後想要找他出來敘舊;透過FB與以前念神學院的同學哈拉,透過FB跟以前在台中上班的同事聯絡,有網路真好!

透過網路,「延續」得以運作,就這點來說,網路是好物!

手頭上還有好多工作累積著,彷彿又回到以前上班的時候,每天八點到八點半上班,中午訂便當或自己出去買,晚上幸運的話六點下班,若不巧事情一多,就跟以前環保署要考核時一樣,十一點下班是早下班,哈!這算是也有「延續」的感覺吧~讓我延續了在台灣曼寧工作的fu。

幾個月前,台灣曼寧公司我的同事阿倫離職了,這樣一來,當初2005年我們有四個男生一起去南投的,就完全跟台灣曼寧說再見了,我們這四個人年紀差不多,當初懷抱著忐忑的心情加入南投縣環保局,在陳育賢大哥手下接受嚴格的訓練,不過事實證明這些訓練很有用,使我們成為更能作事情的工程師。

三德、小周、阿偉、阿倫,2005年入南投的弟兄,三德隔一年就說再見了,小周跟我們一共三人被調到台中縣豐原,過了一年後,我被調到台中市,小周也離職了,2008年我辭職去念神學院,只剩下阿倫一個人,他在台曼拿到中興環工碩士後,今年也到福利更好的地方服務去了。

我曾經幻想我唸完神學院後,當我回到台中時,還有很多人可以找,我可以去東海找以前的輔導,可以去台曼找以前的同事,藉此來運作「延續」,但大家都不斷在變動,我也在變動。「變動」是人間常態,或許可以算是一件好事,因為「變動」,使「好事」值得珍惜,提醒我們好事情、好人不常存在身邊。也因為「變動」,壞事不會長久,一下子就過去,痛苦不會是長久的。

傳道書有一段話:

傳道書 3:1-8 (新譯)

1 萬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
2 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種的也有時;
3 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
4 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踴躍有時;
5 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擁抱有時,避免擁抱有時;
6 尋找有時,捨棄有時;保存有時,拋棄有時;
7 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默有時,講話有時;
8 愛有時,恨有時;戰爭有時,和平有時。

大家通常把這段解讀得很消極,因為所有好的事情都有定期,都會過去。這樣的理解只有看到一半,另一半告訴我們:「所有壞事情也都會過去,所以如果你現在不巧遭遇到壞事情,這一切會過去的,因為上帝為這些壞事設下終止期限。」想到這些,心裡有種閑靜感,面對不愉快的事情也較釋懷了。

因為萬事都有定時,所以遇到好事情要感恩、要珍惜,要好好把握,不要讓好事情隨便從身旁溜走;也因為萬事都有定時,所以遇到壞事情不要沮喪,要振作,因為這些都會過去,不要以為這些會是永遠的,「萬事有定時」對我而言是很棒的一件事,儘管這些變動打亂了我的「延續」。

「延續」也因為有了「變動」,「延續」本身變的奇貨可居,透過「延續」來回顧那些生命中值得紀念的事,這使生命的意義被提煉出來。我拍照的行動就是為了「延續」這件事而做的,這是最直接的,在那些值得紀念的時刻按下快門、記錄影像,事後再透過觀賞影像來回味。

生命有許多值得紀念的事,生命也因為那些值得紀念的事情而充滿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