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2日 星期四

三總探訪

一開始是新生訓練時,學長們提到有去對面三總的老人安養中心探訪的例行事工,我們當天也去了第1次,之後就固定時間去,去那邊看見老人們,心中有很多體會。除了認識他們、與他們聊天、唱歌給他們聽之外,我也有機會在那兒拍照。

記得剛開始去三總拍照時,非常挫折,不論用Sigma 18-50mm F2.8 EX DC Macro或Canon EF 50mm F1.8都很難取景,拍回家看絕大部分都是雜亂的畫面,所幸後來漸漸的知道要如何在那個地方構圖:把相機拿好,站在一個地方,等待華神同學與三總爺爺奶奶互動的那一刻,按下快門,常能捕捉到好畫面。


能在這裡安養的老人,通常是家境還不錯的,在與他們個別聊天後,發現他們在意的還是家人是否常探視,有位楊爺爺今天就看著我們然後痛哭流涕,一直跟我們訴苦,另一位伍奶奶雖然在三總沒什麼朋友,但他說有孫子常來看他,他常笑口常開。


這學期初,班上同學曾討論去三總探訪的意義,大部分的人都肯定這是一件慈惠事工,若以果效來衡量三總探訪大概會得令人沮喪的評估,我想就定位為「用耶穌的愛陪伴這些老年人,讓他們從神的愛來認識神」是恰當的。


在當中的收穫非常多,在人性上,我發現人老時似乎心靈會回轉到小孩時,雖然身體是衰老了,但裡面的心態卻是很小朋友的,喜怒哀樂不太會隱藏。跟他們互動,也能看見人性中相當真實的部分,他們的快樂,很少是假裝的,悲傷與憤怒,同樣是如此。


我拍照的初衷,是「懷舊」,小時候經歷到快樂時光時,我想凍結住這些畫面,保存這種感覺,以後可回味。一開始拿著數位相機,憑著「拍不好可以刪掉」就肆無忌憚的狂拍,結果回家放電腦一看感覺都很差,常要裁減、調亮暗及白平衡,弄得後製比拍照更累。雖然我並非對後製有潔癖,事實上我受小吉的影響,可以接受「後製也是攝影的一部份」,但事先構圖、抓好角度、先調白平衡,就可減少許多後製的操勞,現在我可以更謹慎的按下快門了,也可以用更歡愉的心在電腦裡面看剛拍的照片,因為不需要過多時間的後製。


去三總拍照,由於是室內,F1.8的大光圈鏡頭是必備的,也常能製造美美的淺景深,但無奈就是不夠廣,50mm放在400D上是80mm,因此Sigma 18-50mm在拍群體時一定會用到,但最大光圈「才」F2.8,在室內幾乎iso都要開1600了才得1/30秒的快門。

所幸後來Sigma閃光燈從原廠修理回來之後,真的是頭好壯壯,跳燈、直打,曝光通通準確,特別是用M模式,將快門放在1/80秒,加上跳燈,就可以讓被攝主體明亮清楚,後面背景稍微模糊又暗暗,真是開心!


去三總帶給我蠻多收穫,讓我有機會接觸老人家,也認識他們當中的一些人,跟他們建立關係,聽他們聊人生,看見他們喜怒哀樂,嘗試把基督教的福音與他們分享,在特別時刻還能用拍照來捕捉精緻的時刻,是很充實!

1 則留言:

  1. 每張照片都會說話,再加上詳盡的分享,把我們去三總的點點滴滴都寫下來、拍下來了~~~

    每次去三總的時候總是感到兩種期待的心情:爺爺奶奶期待看到我們(雖然有時候候介紹完自己,三分鐘後...『你是隨阿?』);還有我們期待看見爺爺奶奶臉上笑容的心情。

    In Jesus Christ,
    正傑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