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3日 星期一

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小小孩


大家說小孩子最天真,想到什麼就說什麼,想要什麼就做什麼...


隨著年齡越來越大,小朋友越來越會隱藏自己內心的思想,因為會被罵。為了不被罵,心裡真正的緣由往往不能說出口,說得出的原因,往往是次要的原因。

舉一個例子

A小孩討厭B家庭的B小孩,當B家庭帶著B小孩來到A家庭,A家長要求A小孩與B小孩一起玩,A小孩心裡不肯。此時不可能告訴父母他就是討厭B小孩所以不跟他玩,這種意見一定馬上被否決,還會被罵,而這卻是最主要的原因,於是A小孩說了個次要原因:「老師今天給好多作業,我做不完了,我要做作業!不能陪他玩!」父母親此時八成會答應A小孩的要求:可以不跟B小孩玩。

A小孩的目的達到了,是透過「不把自己內心緣由講出來」的方式,而是把「拿的出來給人看」的次要緣由拿出來,才有說服人的可能。這是說謊嗎?老師出作業是「事實」,只是並非「真實」。

這種模式隨著年齡越來越大,隱藏真實技巧會磨練的越來越純熟。

男女交往,當一方不想繼續下去時,內心最主要的原因往往是不能講的,只能講次要且體面的原因,例如:「我累了」、「我想...愛他的方式不是佔有他而是讓他自由」、「沒有感覺了」、「繼續拖下去對彼此都不好」、「我們個性不合」...等等。實際上可能是「我看到條件比他好的!」、「她不夠漂亮」、「他不夠有錢」、「我已移情別戀」、「有另外一個(條件更好的)正在等我」,但是真正原因拿出來講一定被罵死,只好拿出包裝的出來講。

談另一個比較不負面的:自尊心

來念神學院後,發現人無論年紀多大,遇到了讀書考試這件事,大家通通回到國小三年級:計較分數、比較成績。有一次希臘文模擬考(沒列入學期成績),有位同學程度很高,考試改考卷時他一題錯了,硬是要爭到對。也有位同學考試(列入學期成績)不小心寫錯答案就哭泣起來。其實人內心都有個小小孩,在一些比較「原始」的事情上,那個小孩再跑出來的機率很高。

在考試這件事上,分數非常直接的展現出比較的結果,分數高的,那怕是1分,就是高過少1分的人,於是在這當中的計較也是直接且赤裸的。分數高的,自尊心就高,分數低的,自尊受到貶低。

最後談「暴力」這件事

小朋友的暴力可以粗分成對「物」及對「人」。對「物」大概是是因不懂的控制力道,對玩具等物品敲敲打打之類的,可能是無惡意的。而對「人」的暴力則是帶有目的性,從小朋友搶玩具這件事就可以看到了。


A小朋友有一隻機器人,B小朋友想跟他一起玩,A小朋友不想分享他的玩具,B小朋友手快,搶了過來,A小朋友示意叫B小朋友還給他,B小朋友不還,繼續享受著玩機器人的快感,A小朋友見勸說無效,急了,就揮拳打B小朋友,B小朋友哭了,也把手中的玩具放下了,A小朋友拾回他的玩具,他小心翼翼的看重回懷抱的玩具有沒髒掉、壞掉。

這件事,A小朋友學到什麼?

如果跟爸媽講,爸媽大概為培養小朋友「分享」的美德,而要A小朋友分享玩具,到頭來玩具還是在別人手上。如果不跟爸媽講,用拳頭解決,爸媽還是會罵,但玩具不會落到別人手上。

如果你是A小朋友,你選擇哪個?

這種模式也會隨著年齡增加,使用「暴力」的手段也越來越多樣化,且不一定是以「物質暴力」為手段,這是不用引例子的,新聞(政治版、社會版、影劇版、連體育版也是)都有,每個人也都曾經歷。

每個人心中都有個小小孩,這小孩把最原始的動機反映了,外圍的「成人」則運用各樣靈巧的方式來達到內心小小孩所提供的動因。

你內心中那個小小孩,長什麼樣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